•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每個漢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2021-10-22 13:4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來自肯亞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本科留學生夏雨柔參加了2021“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大賽。
  圖為她在比賽中。

參觀者從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國際文化大數據産業城漢字藝術裝飾墻前走過。
  王繼林攝 (人民視覺)

  2021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日前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辦,與會代表共論如何以漢字為媒介,讓世界“看懂”中國、“聽懂”中國、“讀懂”中國,如何通過漢字講述其所承載的中華文明、所蘊含的中國信念、所貯藏的價值理想,進而傳遞通過漢字所凝結的友好情誼。

  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反映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用漢字記載的歷代典籍,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漢字銘刻著中外交流的歷史記憶。中國的漢字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不斷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華,經歷了自我揚棄、包容並蓄、創新和發展,與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相伴而行。

  2020年9月7日,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與埃及教育與技術教育部長紹基在開羅共同簽署了《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這標誌著漢語正式進入埃及中小學教育體系,成為兩國人文交流的新起點。

  對此,埃及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參贊烏麥伊麥·迦尼姆教授表示,埃中兩國文化交流因中文教育而更加深入。

  日本白鷗大學青崎智行教授非常關心漢字變遷與流行文化以及與網際網路經濟圈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伴隨著近年中國企業在亞洲乃至世界數字經濟圈的發展,日中語言的相互借鑒必將為兩國文化交流帶來新的萌芽,給世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

  清華大學趙麗明教授認為,作為一種自源性文字,在歷史上漢字就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形成了法國學者汪德邁所説的“漢字文化圈”,其實是一種區域性的國際文字。日本等國的文字,都受到過漢字的影響。

  北京語言大學石定果教授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認為,漢字從遠古走來,向世界走去。漢字具有與其他現代文字不同的性質、功能與歷史,可概括為“三個唯一”:唯一的表意文字、唯一的自源文字、唯一的沿用幾千年至今不廢的古老文字。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在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同時,還通過東傳、南傳、西傳等途徑,構建了漢字文化圈,為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

  南開大學董淑慧教授指出,語言和文字不但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東西方文明互鑒的橋梁,更是連接全世界各國人民情誼的紐帶。

  如何講好漢字故事

  眾所週知,漢字的本質屬性是表意性,這是漢字區別於其他文字,尤其是印歐語系文字的重要特點。漢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民俗等,是記錄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同時,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認知和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

  與法國漢學家白樂桑一起策劃並組織法國巴黎漢字節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常耀華教授認為,漢字的文化間性,使得漢字具有很多獨一無二的價值與特點。如何理解並結合這些特點來講好漢字,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漢字國際傳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命題。

  美國漢字研究專家理查德·西爾斯介紹説,漢字從誕生起直到今日,都充滿勃勃生機。“每個漢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理查德·西爾斯開始漢字電腦化的工作,“近幾年來,我們又將現代資訊技術AR科技應用在漢字教學中。”

  義大利米蘭聖心天主教大學夏慕華研究員長年從事中文教育研究,在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相關研究成果。她認為,漢字有一個基於邏輯意義的獨立結構,承載了各種語言資訊,在形式上不可隨意更改。“很多介紹漢字的書籍只注重漢字意義、書寫順序及讀音,而忽視了記憶技巧。結合記憶技巧學習漢字的方法比較科學,而且了解漢字的結構,比如形聲字,可以把漢字學習分為語音和意義兩個層面。此外,通過對初、中、高級中文水準的學生進行測試,也可以獲知採用音意結合的方法來記憶漢字對哪一階段的學生更有效。”夏慕華説。

  來自肯亞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本科留學生夏雨柔説,通過參加國際漢字大會期間舉辦的2021“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大賽,加深了自己對於演講中所講述的“鄉”字、“燈”字的理解。“漢字折射出中國的生活方式和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要學好漢字,必須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