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延慶“火勺王”:27年的堅守與改變

2020年07月09日 15:54:00來源:北京青年報

  鄉土美食飄出正宗延慶味兒 小烤爐裏烤出紅紅火火美生活

  延慶“火勺王”:27年的堅守與改變

  “原本如大拇指粗的木把手,已被磨成了小拇指般細微。”面板上的火勺槌,李冬梅和丈夫已經使用了27年,他們起早貪黑、幾乎全年無休,將延慶火勺這一傳統美食傳承併發揚,李冬梅還憑藉精湛技藝獲得了“火勺王”的美譽。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發現,在制售火勺的過程中,李冬梅既是當之無愧的傳承人,又是實實在在的受益人。

  小鋪一天賣1500個火勺

  還供不應求

  “永寧火勺!永寧火勺!”玉皇閣以北的拱辰街,自古為永寧城內的商業街,7月5日星期日,北青報記者走訪古街,最顯眼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火勺舖子,夾雜著電子喇叭的叫賣聲。李冬梅夫婦經營的“延慶火勺王”就坐落在此。

  中午12點,舖子門口有食客在排隊等位。

  三屜桌麵包鐵皮製成的條案上,擺著小山一樣的麵糰,李冬梅的丈夫老陳在條案上揪著麵糰,再用特製的火勺槌搟成圓餅,又揪下一小塊面、蘸一點點花椒油料汁包進面餅,隨手拍在一旁的烤爐上。火勺大小和普通燒餅相當,正方形的烤爐一次能碼36張,李冬梅翻面時會用手拍打火勺,發出啪的一聲!烙至三成熟,她將火勺移至下層抽屜繼續烘烤。新鮮出爐的火勺皮脆裏嫩,白裏透著金黃,小店瞬間面香四溢。

  火勺出爐兩分鐘,便被搶購一空。李冬梅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節假日最為忙碌,一天做1500個能全部賣光。

  火勺王大賽奪魁

  擴大經營獲政府資助

  鏡頭拉回到2014年端午節,延慶縣(現延慶區)舉辦火勺王評選大賽,聚集了全縣50位火勺製作匠人,李冬梅是代表永寧鎮參賽的16位選手之一。她打的火勺“色、香、味、形”名列前茅,延慶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給她榮譽證書,並獎勵3000元。“火勺王”由此得名。

  小小的火勺,如何分出高下?據李冬梅回憶,評委的打分依據是,剛出爐的火勺必須是金黃色、有面香味、口感酥脆,每人做10個須大小一致。在她看來,火勺的工藝流程看似簡單,但做好並不容易,比如火勺屬半發面,須用老肥,僅此環節就有很多人掌握不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調整。而且奪冠那年,李冬梅已經制售火勺21年,對於大眾口味諳熟於心。

  “稱王”後的李冬梅,事業邁上了新臺階。夫婦二人準備借勢擴大經營,在拱辰街尋找新的門臉房。而為感謝李冬梅將“火勺王”留在永寧鎮,當地政府出資5萬元,為她的新店裝修。另外5家在比賽中挺進前十的永寧火勺鋪面,也得到了鎮政府的資金支援。同年11月,李冬梅的“火勺王”開張營業,60平方米雖不大,卻比從前擴大了10倍,還雇傭了3名小工。

  做燒餅起家

  “打火勺”漸成主業

  58歲的李冬梅,是土生土長的永寧人。在她的兒時記憶中,古城裏有一兩家鋪面打火勺。火勺剛一齣爐,師傅就用火勺槌的兩頭拍打條案,發出清脆的丁零當啷聲,二三百米外都能聽到,食客便聞聲而來。但當時賣2分或5分錢一個的火勺,很多人卻吃不起。

  到了1993年,李冬梅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負責家務,丈夫在外打工。為了生計,夫婦二人在永寧開了一間6平方米大的燒餅鋪。考慮到火勺是當地傳統小吃,他們向老人討教工藝並不斷實踐摸索,燒餅鋪同時也賣起了火勺。由於李冬梅的火勺“物美價廉、含油量少”,打火勺逐漸成為了夫婦二人的主業,並且一做就是27年。

  “用現在的話説,我們也算是家網紅店!”李冬梅説,單就火勺來説,一塊錢一個,工作日能賣1000個左右,節假日能賣1500個。打包一二十個是常事,有人要買百八十個,還須提前電話預訂。

  火勺為何如此受歡迎?李冬梅分析,現在很多人忌油大,火勺除了面瓤子蘸少許花椒油料汁,和面、烙、烤等其他環節均不沾油,這恰恰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健康需求。而為滿足不同顧客,他們還推出了夾肉火勺。

  近些年,隨著延慶旅遊發展,李冬梅的顧客也在發生改變。從最初服務永寧當地百姓,發展至延慶區、全北京、包括臺灣在內的外省市、甚至歐美人都慕名而來。李冬梅清楚記得,前年來過一位德國顧客,飯後豎起大拇指説,這是他在中國吃過的最棒的美食!

  能得到顧客認可,靠的是夫婦二人多年來的勤勞和智慧。李冬梅坦言,幹餐飲是個苦行,除了春節放假7天,幾乎全年無休,而且每天起早貪黑,三伏天抱著個大火爐,很多人不願吃這個苦。正所謂苦盡甘來,夫婦二人奮鬥的同時,幸福也悄然而至,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如今,夫妻倆購置了小轎車,從前的小平房已經翻修成了小別墅,他們還在永寧買了樓房,而且子女都已成家。

  李冬梅説,她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和丈夫有個硬朗的身體。

  延伸

  延慶火勺為何不叫“火燒”?

  “延慶火勺”宣傳材料記載,明代以前,延慶地區戰事頻繁。明永樂年間,大批山西移民將肉夾饃帶進延慶地區,火勺很可能是由此演變而來。延慶火勺為何不叫火燒?是因為它的樣子像“勺頭”。延慶火勺不叫“做”而叫“打”,因為火勺需要“打鐺子、打面、打條案”,而且要打得響脆。清代和民國時期,延慶和永寧兩大集鎮都有多家老字號制售火勺。

  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