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600餘年大關帝廟“重生”:傳承關公文化與晉商精神
中新網太原6月14日電 題:距今600餘年大關帝廟“重生”:傳承關公文化與晉商精神
作者楊佩佩
古都太原的繁華鬧市中,因主題展覽、文創産品、書畫表演等豐富多樣形式的融入,一處“沉睡”多年的明清古建築——大關帝廟迎來“重生”。如今,它不再只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而是成為民眾身邊博物館,以這一“新身份”傳承關公文化與晉商精神。
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陽曲縣誌》記載,關帝廟在太原建有27座。其中,大關帝廟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距今已有600餘年。2013年,其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是2019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的“萬里茶道”遺産提名點之一。
太原市關帝廟文物管理所所長朱海浩介紹,新中國成立前,大關帝廟因戰亂曾一度荒蕪,而後又被學校佔用,直到2001年劃歸文物部門直接管理才得以保護。2003年進行全面修繕,並於2005年成立關帝廟文物管理所對其進行科學保護管理。
大關帝廟為前後二進院落及東西別院,呈中軸對稱型,建有山門、崇寧殿、春秋樓、鐘鼓樓、東西別院等。崇寧殿為明代建築,其餘多為清代建築。崇寧殿內梁架上還保存有明代彩繪,講述關羽的生平事跡,傳承關公文化。
“近年來,太原在保護歷史古建築的同時,通過創新讓文物走下‘高臺’、走進民眾。”朱海浩説,其間,大關帝廟也在不斷進行修繕、規劃,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尋求突破。近日以博物館這一新身份面向民眾開放,讓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考古發現,大關帝廟是建在金元時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築,其作為“武廟”,所處位置體現中國古代城市典型“左文右武”的平面佈局,金元時期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宋代太原建城以來最早的實物史料。
重新亮相的大關帝廟便基於此舉辦首次展覽,吸引眾多民眾前來參觀。朱海浩表示,此次展覽選擇在大關帝廟舉辦很有意義,展出明代至民國期間的30余部原版典籍,以疆域地理、風俗物産、歷史名人、關帝信仰等展示古都太原的歷史文化和城市變遷。
在大關帝廟中的書畫表演同樣精彩。連日來,肖像畫家王川鄰只要有時間便在大關帝廟中創作關公肖像,20余天共創作傳統、卡通等造型的關公畫像20余幅。“在大關帝廟中創作關公肖像為自己帶來很多靈感,希望通過創作關公畫像,弘揚關公文化。”
“‘仁、義、忠、信、勇’的關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在海內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朱海浩説,關帝廟作為傳承關公文化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民眾的精神寄託,同時也是晉商的“心靈家園”。而晉商是萬里茶道的開拓者和主力軍,始終將關公文化作為商幫文化。
太原作為萬里茶道中國段“轉机站”,位於明清太原府城中心區域的大關帝廟便成為太原地區萬里茶道申遺的唯一提名點。朱海浩告訴記者,“目前正在收集整理關於萬里茶道的所有詳細資料,已經規劃一處建築專門作為萬里茶道的展覽點,以此來傳承晉商精神。”(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