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讓文物“活”起來,讓文明流動起來

2020年06月16日 09:22:00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熱評丨讓文物“活”起來,讓文明流動起來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啟的兩個文化活動深受關注。一個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暨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體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和廣西桂林同步舉行。總臺聯合國家文物局,將用三個月的時間,以新媒體的手段和“短視頻+移動直播”的方式,向受眾全方位展現祖國各地的文化遺産風貌、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後的故事。另一個是,總臺和法國國家電視集團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在北京和巴黎舉行“雲啟動”儀式。

  兩個活動均與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有關,如果説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體活動側重於文化遺産的展現與保護,那麼合作拍攝的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則是架起文化交流橋梁,側重於中外文化交流。兩個活動都意義深遠,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當天啟動,更是值得關注。

  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正因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産大國。據統計,我國世界遺産總數、自然遺産和雙遺産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産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無論文化遺産還是文化,都是不可複製的,保護好、管理好它們是當今中國人的責任。保護的前提是不過度開發,拒絕急功近利思維,如果過度商業化,就會傷害它們,而一旦造成傷害,就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對文物、對文化遺産的保護不應是束之高閣,而是古為今用,讓它們身上的精神氣質呈現出來,讓它們所浸潤的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展現出來。換言之,就是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

  故此,借助新媒體的手段和“短視頻+移動直播”的方式,向受眾全方位展現祖國各地的文化遺産風貌、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後的故事,用更加貼近受眾的語態解讀文物,就能拉近它們與受眾的距離,從而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真正讓文物 “活”起來,我們就能更好地回到歷史“現場”,“走”進祖先篳路藍縷的生活中,近距離感受他們非凡的創造。從這個角度看,文物“活”起來,我們才能更好地知道我們從哪來,知道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文明歷程,從而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由此不能不提“北京人”。報道稱,1921年,北京週口店發現了2顆古人類牙齒,此後在這裡的研究和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學學科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929年12月2日,在這裡發現的北京猿人頭蓋骨更是揭開了世界古人類研究的新紀元。1987年,週口店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在這種背景中,中法合作拍攝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既有利於保護文化遺産,也有利於促進文明交流。

  “要堅持多樣共存、互鑒共進、合作共用,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産。”中法這次合作拍攝《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正是兩國進一步加強文明交流的體現,也是文化深入合作的見證。當前,全球仍在經歷新冠疫情的衝擊,中法深化交流合作,尋找人類文化淵源,在疫情面前築起人類文明的精神堡壘,説明中法友誼經得起考驗,也經受住了考驗。

  2021年是週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一百週年紀念,《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的啟動,詮釋了媒體擔當,也具有國際視野。傾力打造一部科學嚴謹、真實動人、關懷人類、觀照世界的紀錄電影,可滿足兩國人民對人類起源的好奇,也為人類溯源作出了貢獻。“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互利共贏的,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會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次文明交流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借鑒。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傳承和保護好文化遺産,並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共建共用,中國全力以赴,率先垂范,贏得了廣泛讚譽。在傳承中加大保護力度,在交流中提升責任感,中華文明就能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文丨秦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