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女作家劉廈:手雖無力拿筆卻成為知名作家

2020年04月22日 11:31:00來源:燕趙晚報

  一雙無力的手 一座有詩的廈

  石家莊女作家劉廈新書分享會真的很勵志

  “如果問我為什麼要寫作,我會説:為了突破生命的困境,為了彌補生命的缺失。”4月18日晚,石家莊市作協主辦的女作家劉廈新書分享會“閱讀劉廈”線上上舉行,這位坐在輪椅上的女作家這樣總結了自己的創作歷程。

  感人:手雖無力拿筆卻成為知名作家

  輪椅上的她,手雖無力拿筆,卻成為了青年詩人、作家。她沒上過學,卻考取了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劉廈1985年出生於晉州,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北省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其事跡被央視等媒體廣泛報道。

  劉廈一歲時被確診為“脊髓肌萎縮”。這註定了她和患有同樣疾病的姐姐要終身與輪椅相伴。姐妹倆不能去上學,父母就在家裏教,劉廈在家中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分享會上她説:“我的童年是很有優越感的,因為我們在家裏自學,比學校的孩子學的早,而且父母會給我們買很多課外書,這讓我在同齡人面前很博學。父母的愛,不僅給予了我們生活的安全,未來的希望,對抗磨難的勇氣,更給予了我很多創作的靈感。”

  少年時劉廈就開始寫詩,“我13歲夏天的一個傍晚,我坐在我家大院子的中央,輪椅下面是平整柔軟的土地,頭上是安靜又帶著紅光的天空。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悲傷,莫名的迷茫,那天我寫下了第一首詩。從寫下第一首詩起,我開始思考屬於我的一些問題,因為有一些問題我必須獨自思考。所以,我覺得從寫作開始,我的靈魂才真正上路了。”

  隨著病情發展,劉廈拿筆越來越吃力,身體也因為經常生病很虛弱。但這些都無法打消她對學習和創作的熱愛。因為手無力,她沒法寫字,也無力操作鍵盤和滑鼠。為此父親買來語音輸入系統軟體和手寫板,劉廈和姐姐合作,姐姐用手寫板代替滑鼠滑動點擊,劉廈用麥克風輸入漢字和指揮命令。劉廈在輪椅上坐的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坐久了她的肚子會壓迫得非常疼痛。她就利用在床上休息的時間看書和構思,每天晚上學習或寫作到12點。

  劉廈從2003年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並在《詩刊》《星星》《文藝報》等發表近600篇作品。詩歌《小村》獲2017年河北作協舉辦的“美麗河北”徵文大賽二等獎等獎項。散文《留在心中的對不起》獲2015年中殘聯舉辦的“我的父親母親”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著有詩集《長草的時光》和散文集《遇見生命》。2019年出版的《遇見生命》入選河北省2018年重點創作選題。

  2012年劉廈還和姐姐考取了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並在2012年底開辦了愛命運網路心理諮詢工作室,已免費為百餘名殘疾人做心理疏導。

  分享:自我經驗是寫作的重要途徑

  很多人喜歡劉廈的作品,著名詩人鬱蔥評價説:“她用一支熱愛生命的慧筆以詩歌的形式留住了生命的熱度,她的那種大徹大悟和堅忍不拔讀起來令人十分感慨。” 評論家郭寶亮説:“某種意義上説,劉廈的文字不是墨寫就的,而是殘酷的生活本身饋贈給作者的一種生命自白和命運的喟嘆……劉廈有一顆熱愛生命的心,她的心是陽光燦爛的,她用自己的純潔的眼睛尋找光明。”有讀者説劉廈的詩文樸實中昇華出哲理,哲理中蘊含著生活的情絲,情絲裏浸透著感恩和愛。

  也有人好奇,因為身體原因經常在家的劉廈怎樣寫作?寫什麼呢?劉廈回應説在她看來一個優秀的文學作者應該具備的三點特質。“第一、要對自我經驗有自信,並能夠認識到自我經驗是寫作的重要途徑;第二、要有足夠的覺察力和勇氣,努力尋求內心的真實;第三、要做一個複雜的孩子,用最純凈的智慧去愛世界。”

  劉廈認為無論什麼樣的人生,都潛藏著無限轉化成文學之美和力量的可能性。“我沒有經歷大多數人所經歷的,但我經歷著屬於我的生命體驗。這就是我寫作的寶藏……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只有他自己能看到,我們需要的是,進入自己的角度,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便可以進入更廣闊的領域,與更多的生命達成共鳴。”因此她從來不覺得缺乏素材,只煩惱自己能力不夠,為此她抓緊一切機會學習——去大學聽課、開心理諮詢工作室、大量閱讀,以及盡可能多的去接觸更多領域等等,只為自己能有所提高。“只希望我不要太無能,不要辜負我的生命和我所遇見的一切。”

  幕後:石家莊作家將陸續上線開講

  連日來,劉廈新書分享會也引發了業內外關注與點讚。對此省作協副主席、石家莊市作協主席程雪莉説,今後省會作家還將陸續上線開講。

  “扶持基層青年作家,一直是石家莊市作協的重點工作之一。劉廈的散文集《遇見生命》出版之後,我們就想為她舉辦一場新書分享會。”程雪莉透露,他們從2010年起就開始關注劉廈,“十年來,劉廈把閱讀和寫作當作生命綻放的方式,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代價,也收穫了滿園春色和薔薇,已經從萌芽長成了參天大樹。這次的分享會我們原本準備今年元宵節後舉行。因為疫情一拖再拖,適逢‘世界讀書日’前夕,就改在網上通過微信舉辦。也是市作協的一次有益嘗試,為我們今後推出更多的本土基層青年作家,探索出一種別開生面的網路課堂形式。”

  本報記者 黃鎣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