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源遠流長的鼎文化

2020年04月07日 09:30:00來源:人民日報

  源遠流長的鼎文化(文物有話説)

  鼎是青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的始終。從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5世紀,在大約1500年的歷史進程中,鼎從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漸走向政治舞臺,成為國家政權的標誌。尊貴的社會地位,深厚的精神內涵,完美的藝術形式,匯聚于銅鼎一身,使其成為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

  銅鼎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鼎演化而來,最初用來烹煮食物。最早的銅鼎見於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經商、周發展至極盛,兩漢至魏晉時期逐漸衰落。

  早期的銅鼎,因鑄造技術的局限,形制比較單一,以錐足圓鼎為主,器壁較薄,紋樣簡單,充滿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後,隨著鑄造技術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方鼎和分檔鼎,且形體也不斷變大,鼎足由原來單一的錐足發展為柱足和造型各異的扁足;同時紋飾也逐漸精美繁縟起來,甚至整器都有裝飾的紋飾,而且主次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時候,以族徽與日名為主題所構成的銘文開始出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後母戊鼎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青銅鼎由此進入了它的繁榮期。

  西周是青銅鼎發展的全盛時期,時代的更替變革必然會給青銅器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這一時期的變化主要發生在紋飾和鼎足上,紋飾由繁縟逐漸簡約,青銅器滿花的裝飾風格已經不是主流。另外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從中期開始向蹄足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突變是這一時期的青銅鼎已經成為“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禮制用器,由此也賦予了青銅鼎政治與精神的含義。列鼎制度就是在這時興起的,具有紀念碑性質的長篇銘文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銘文內容涉及冊命、戰爭、訴訟和婚嫁等許多方面。在類型上,西周青銅鼎較前也有所發展,既有廟堂重器,也有人間煙火氣息濃郁的實用型的溫鼎等。

  東周以降,周王室日趨衰微,爭霸與兼併不斷,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卻迎來了銅鼎的第二個高峰。

  各地諸侯為了彰顯實力和等級,僭越造鼎的現象不斷,於是各地都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銅鼎。如繁複精美的楚式銅鼎,就是以如浪花飛濺般的變形蟠螭紋為主要裝飾紋飾,顯現出楚人的浪漫主義精神,如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王子午鼎。而承襲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銅鼎卻日趨質樸,紋飾也較楚式銅鼎簡單。這種充滿了僭越的用鼎與周代禮制相矛盾,於是,作為禮器的銅鼎就漸漸消失了。雖然它已經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會功能,作為曾經的廟堂祭器,人們還是給予鼎很高的禮遇,並賦予其文化象徵意義。

  漢代是青銅鼎走向衰落的時期,銅鼎形體較小,以實用為主,器壁較薄,多為鼓腹、素面,銘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陽宮鼎。

  (作者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陜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本報記者張丹華採訪整理。)

  陳 亮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