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傳統技藝名揚海外
嶺南傳統技藝名揚海外(僑界關注)
嶺南武術、醒獅、鼓樂,是雄渾澎湃的傳統技藝,也是聯結華僑華人的文化紐帶。
日前,大型五邑非遺和民俗音畫《僑都記憶》在廣東省江門市演藝中心演出,原創群舞《醒獅耀嶺南》結合獅藝的身形和武術的步法,展現嶺南地域神采。五嶺以南,是謂嶺南。數十年來,具有嶺南代表性的傳統技藝正在通過僑胞力量實現創新傳承。
傳統文化海外開花
24面廣東獅鼓呈一字排開,48支鼓槌敲擊下鼓聲雷動。
日前,在福建省高校國際及港澳臺僑學生才藝展演決賽中,華僑大學的學生鼓隊帶來鼓樂表演《二十四節令鼓——衡》,令人眼前一亮。
“過去南方舞獅的擂鼓表演中只使用一面單鼓。而二十四節令鼓使用24面獅鼓,鼓外側還有用書法寫就的二十四節氣,更加令人震撼。”二十四節令鼓的創立者之一、馬來西亞潮籍華裔陳再藩介紹道。
結合了二十四節氣元素的廣東獅鼓,展現出傳統文化創新傳承的無限可能。二十四節令鼓已走出馬來西亞華社,在全球有超過4萬名鼓手,中國國內有5所高校成立二十四節令鼓隊。
“每次,我們舉辦的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精英賽上,300位鼓手在競演結束後都會齊齊吶喊‘天下鼓手是一家!’”陳再藩説。
鼓樂之外,嶺南醒獅和武術也是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腳尖要壓到下巴,腿要踢到額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武術訓練場上,教練尹雷正在手把手糾正學生的動作。
尹雷自幼習武,後跟隨父親練習蔡李佛拳。該拳術創立至今已逾170年,傳播範圍遍佈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學子數以萬計。
在位於幾百公里外的新加坡南仙龍獅體育會會館內,董晉銘正在向學生們介紹鶴山獅,“鶴山獅講究‘一個動作舞出兩個影子,畫出八個情態’。”
早在1990年,董晉銘便開設了自己的武館——新加坡南仙龍獅體育會。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帶出的舞獅學生在世界各地斬獲眾多獎項。
民俗節慶牽動僑心
上世紀的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保留有完整的華人社會風情和華文教育系統。當地華人大多從事種植業。春夏秋冬,民俗節慶,啟發了陳再藩。他把二十四節氣與獅鼓融合,創立出一種全新的表演形式。
“南洋的華人大都是從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島下來的,馬來西亞人比較熟悉廣東獅鼓。”陳再藩決定,所有二十四節令鼓都由廣東運來。
“廣州、佛山這一帶的水牛皮鼓面比較便宜,獅鼓具有草根性。我們用這些樂器,更加接地氣。”陳再藩説。
嶺南技藝名揚海外,不失民俗本真。
作為出生於新加坡的華裔,董晉銘15歲時便和鶴山獅結下了不解之緣。據鶴山市龍獅運動協會會長李耀成介紹,鶴山獅與佛山獅並稱為南獅的兩大代表派系,傳入新加坡後,在“獅城”發揚光大。
董晉銘的家族多年經商,舞獅教練是這位華商的“副業”。“當教練的時候,我一般是下班後,晚上8點到11點帶學生。”董晉銘説。
對於這項副業,董晉銘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小到一張鼓皮、一面鑼,我都會到廣東親自挑選”。
尹雷的父親是上世紀80年代在武壇中有“南拳王”之稱的尹水生。生於武術世家的尹雷,自6歲起便開始習武。“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父親騎單車帶我和哥哥去體校,練到7點多再去上課,下午4點多再去,一直訓練到7點。每週都要練滿6天。”
尹雷學拳,一練就是21年。
2004年,尹雷前往德國,成為波恩蔡李佛拳館的一名教練。當時,拳館100多名學生,大多為波恩當地人。
尹雷記得,波恩武館裏有一名60多歲的當地老太太,她和丈夫以及妹妹一家都在武館習武。他們全家總會熱情地稱呼尹雷為“Master”。“‘習武先習德’。我教武術的過程,也是傳遞尊師重道精神的過程。”尹雷介紹道。
當時,歐洲的武館中國教練人手緊缺,尹雷過上了“連軸轉”的教學旅程,“我曾經一週在3個國家授課:週一到週五在德國,週六在荷蘭,週日在比利時。”
2008年,受馬來西亞政府邀請,尹雷帶領嶺南武術走進馬來西亞彭亨州。“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沒有學生,也沒有訓練場。”尹雷回憶道。
紮根5年後,學生已有80余人。現在,嶺南武術已然在彭亨州生根發芽。“現在的教練就是我曾經的學生。”尹雷的聲音中難掩自豪。
傳承創新無限機遇
未來,嶺南文化該如何實現創新傳承?
董晉銘認為,重拾幾近失傳的傳統技藝至關重要。南獅有很多傳統套路,幾經波折被帶往國外,而在國內已面臨失傳。“想要文化回歸,只有到國外把它們再找回來。”為此,董晉銘曾多次拜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向老藝人們拜師取經。在找尋失傳獅藝的過程中,董晉銘不斷將之與現有技藝融合,在他看來,“這也是南獅不斷創新的過程。”
最重要的,還是華僑華人凝心聚力,對嶺南文化傳承給予更多重視。尹雷説,在馬來西亞,很多華人都會開創武館。武館師傅在這裡是備受尊重的職業。尹雷説:“我想開個自己的武館,把嶺南文化中的醒獅和拳術結合起來,帶給更多人。”
陳再藩把“節令鼓,動天下”寫進了自己的微信簽名。“二十四節令鼓沒有固定的鼓譜,鼓隊可以用鼓樂演繹多樣的故事。這是二十四節令鼓對年輕人産生吸引力的原因。它充滿著無限的創作、創新的可能性。”
在陳再藩看來,未來,二十四節令鼓還需要讓世界懂得其中的中華文化元素。“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把節令鼓推廣到西方的重大機會。”陳再藩説:“我們還要出版教材、繼續製作二十四節令鼓視頻,傳播二十四節令鼓。”
楊 寧 林子涵 賈藝寧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