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未來趨勢”:新技術會帶來何種改變?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書店堪稱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實體書店的現狀一直是讀者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曾有人提出“混合型業態”“打造文化空間”等設想。
8日,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2020“閱讀X”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等多位業內人現身,就實體書店未來發展模式、圖書出版新趨勢等問題作出分析: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與應用,會為它們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嗎?
實體書店發展的“未來趨勢”
對目前實體書店的情況,艾立民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為行業帶來了巨大變化。
為了順應時代,許多書店紛紛開始關注顏值、經營業態,將圖書零售與餐飲等結合的“混合型經營”是近年來比較常見的方式。而大河書局則提供了另外一種發展的可能。
李建峰介紹,大河書局將學校原有圖書館改造為校園閱讀中心,閱讀中心集圖書館、閱覽室、校園書店功能于一體,較為有效的解決了學校圖書館存書更新慢,借閱率低等問題,滿足學生廣泛的閱讀需求。
此外,大河書局還搭建了線上閱讀評測系統,引入並推廣分級閱讀體系,跟蹤生成閱讀素質白皮書,有效解決學生閱讀效果問題;這也發揮了校園閱讀中心的社會職能。
擁有明晰的讀者定位,或許也是實體書店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2019年5月,一家兒童書店在成都開業,定位於有0~12歲兒童的家庭用戶。楊金鵬介紹,在1200㎡的“閱玩空間”內,該書店有1萬個不同品種的童書。
“同時它也很‘好玩’,提供親子烘焙、兒童手工DIY等活動;此外,還有專為親子家庭打造的30款菜品和40款飲品。”楊金鵬認為,兒童書店是以閱讀為入口儘早切入用戶需求的較好的零售業態,父母起消費主導作用、低齡段孩子的時間相對充裕等原因是其誕生的原因。
新技術能改變圖書出版嗎?
不過,無論市場環境怎麼發展,圖書選品依然是一家書店的核心,也是書店之所以成為“書店”的原因,這就涉及到圖書出版等行業的發展。
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瞿洪斌提出,流量是出版業新挑戰之一:過去習慣通過渠道輻射讀者,現在則需要轉化為“B2C”的模式,即建立與消費者的連接,沒有引流能力將會失去消費者的關注。
結合近些年影視劇對圖書的帶動作用,瞿洪斌表示:“IP也是出版業的機遇。出版處於IP開發的源頭,IP的商業開發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認為,目前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大眾閱讀需求持續升級,據此,就要加快轉型升級,做融合乘法。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數字化為路徑,提高存量內容的利用率。
確實,不斷涌現出的新技術會為出版行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顧嘉唯表示,AI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升級傳統閱讀,AI對出版業生態的改變也在邁出第一步。
該觀點也與蘇州夢想人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志穎的類似。他提到,現階段可以基於AR技術,將紙質出版物、3D模型、2D動畫、360度全景、小遊戲等資源融合起來,帶給讀者全方位的閱讀體驗。
“可以説,AR出版物是傳統優質內容與高品質數字資源融合的産物。”周志穎説,5G對出版業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出版單位可以基於這些技術,從提供內容向提供精準服務轉變。AR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將有效地推動出版業向智慧化、個性化發展,並給讀者帶來交互的閱讀體驗。(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