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盲文:播撒光明的種子

2020年01月06日 08:29:00來源:北京日報

  盲文:播撒光明的種子

  郭梅

  明天,是第二個“世界盲文日”。

  盲文是觸覺的語言。只用六個點的不同排列,就能讓不同國家的文字和思想在指尖流淌,讓數學、科學和音樂隨著指尖滑動在心與心之間傳遞。盲文就像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讓黑暗的世界也開出絢麗的花。

  1 盲人創造的盲文

  盲文又稱點字,是專為盲人設計、靠觸覺感知的文字符號。

  作為一種文字,其緣起何時已無詳細材料可考。從現在能見到的文獻資料來看,1517年西班牙人弗蘭西斯科·路卡斯的發明,通常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可供盲人摸讀的文字。他把拉丁字母雕刻在木塊上教盲人摸讀,後來有人改良,有的用較大的鉛字字母,有的用大頭針在軟墊上插出字母或者用厚紙壓印出字母等。這類盲文,與健全人使用的字母並無差異,只不過是有了凹凸感,利於盲人摸讀,但未從根本上解決書寫等問題。

  建成于1791年的巴黎萬神廟最初是一座大教堂,供奉了巴黎城的保護女神,歷經數次變遷後,最終變成法國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1836年,萬神廟前面山墻上特別加上了象徵國家精神的銘文:“偉人們,祖國感謝你們。”這裡,至今共長眠著72位為國家做出卓著貢獻的民族英雄,包括伏爾泰、盧梭、左拉、居裏夫婦等。其中,路易斯·布萊爾可能並不為大家所耳熟能詳,20世紀50年代,法國政府特意將其遺骸遷於此,以銘記這位“世界盲文之父”為人類做出的重要貢獻,他創造出了以凸點代替拉丁字母的盲文體系,簡單明瞭,造福了全世界的盲人。

  1809年1月4日,布萊爾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馬具工匠之家,他3歲玩縫紉錐時不慎刺傷了左眼,不久又感染到右眼,最終雙目失明。布萊爾的父母沒有放棄對他的培養,識字不多的父親將小鞋釘按字母形狀釘在木板上,讓他用手摸著釘子識字。不久,父親又將他送入學校讀書,期待兒子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回失去的“眼睛”。布萊爾每天刻苦勤奮地學習,成績並不比健全孩子差,校長決定將他送到巴黎接受專門的教育。

  1819年,10歲的布萊爾正式成為法國皇家盲人學校的一名學生。那時,儘管字母盲文印刷已問世幾十年, 但盲文書仍很稀少,像音樂、歷史等品類的圖書更是沒有,上課全靠老師口授。盲校裏,學生學的是與健全人一樣的法文字母,摸讀的資料大部分是用手工在木板上雕刻的活字,也有用鉛澆鑄的,或者是用厚紙或布條粘成的凸起字母。這些字母的寬度與高度均達數英寸,很短的一篇文章就得佔好幾十頁,每本書都重達八九磅。盲生摸得很慢,書寫就更困難。

  無字難成書。要想獲得更多知識,必須先創造一種容易在指尖上識別和書寫的盲文。布萊爾和他的同學們越來越渴望有一種比字母更方便的文字,供盲人使用。

  1821年的一天,退休海軍軍官查爾斯·巴比埃應校長之邀,到盲校給孩子們講授軍隊夜間通訊演習的知識。當時,為了夜間作戰時傳遞命令和加強聯絡,法國軍隊使用了巴比埃發明的“12點制系統”(或叫“夜文”),即在紙板上穿出兩行各6個凸點,表示各種音標的方法,使之成為夜間進行閱讀和溝通的一種手段,士兵不用依靠照明,僅用手摸即可獲取資訊,避免暴露自己的位置。

  這堂軍事課讓布萊爾大受啟發,他認為,對盲人來説,靠觸覺感知凸起的點字要比字母簡單得多。他決定根據“夜文”的原理,創造出一種專供盲人使用的文字。於是,他每天用針在紙上扎個不停,課餘時間全部用於與各種大大小小、排列組合的凸點“做伴”,到底需要多少凸點為最佳,點距應多大,怎樣編排字母和其他符號……成了他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一天,他從人的體形上得到啟發:兩個肩膀、兩肘和兩個膝蓋,如果將這些部位分別視為一個點,不就是排列現成的6個點了嗎?

  1825年,布萊爾將巴比埃的12點制改為6點制,創造出一套用6個凸點組成的盲文。這6個點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63個可以組合的編碼,每個組合代表一個特定的字母、數字或標點符號。數點位時是左起自上而下1-2-3,然後右起自上而下4-5-6。盲人通過手指觸摸凸起在厚紙上的點,可以識別相應的內容,從而使盲人的閱讀、書寫方便多了。年僅16歲的布萊爾可能沒有想到,他發明的盲文,為百年後千百萬不幸失明的人們開拓了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為他們找回了自己的“眼睛”。

  2 從發明到被公認用了62年

  由盲人自創出一種全新的文字本就不易,但被世人承認並推廣使用更是難上加難。

  布萊爾雖然發明出了6點制盲文,但當時遭到盲校的一致反對,校方堅持沿用原來的凸起法文,不準其在學校傳授和使用這種新創的盲文。布萊爾只能繼續改進盲文體系,他用6點制盲文抄錄語法書,可行;他熱愛音樂,研究用6個點記錄樂譜符號,也可行。在布萊爾畢業留校後,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布萊爾盲文讀物《盲人用凸點書寫點字歌詞與歌譜的方法》,但在社會上沒有引起關注。盲校也未採納其凸點盲文,只是默認他可以進行實驗性教學,但不能作為正式文字推廣。

  1833年,被聘為正式教師的布萊爾一邊執教,一邊向學生推薦使用6點制盲文。他根據盲人的摸讀和書寫習慣,對6點制進行了無數次的重新編排組合。終於,修改後的盲文體系不僅極易摸讀、便於書寫,而且涵蓋了法文字母、標點符號等。布萊爾不厭其煩的將6點制盲文向多個部門提交,請他們評價,但始終沒有得到肯定答覆。

  工作繁重,又屢遭挫折,1835年,26歲的布萊爾患上肺病,他拖著病體不斷向社會呼籲推廣6點制盲文,以便讓更多盲人能“看到”,能寫字。但遺憾的是,有關部門對此存有爭議,未批准這套盲文體系為法定的盲文文字,大量使用的仍是凸起的法文字母。即便是在布萊爾執教的盲校內,對6點制盲文的推廣使用也是看校長“心情”,時斷時續。

  1844年2月,巴黎皇家盲校搬遷新校舍典禮上,一名老師在全校師生及家長面前,做了一篇關於布萊爾6點制盲文體系內容的報告,高度評價了這個創新文字。為了讓人信服,他當場請來一名盲生用布萊爾的6點制盲文寫了一首詩,讓另一個盲生當場朗讀,摸讀效果令人驚嘆。這名老師趁熱打鐵,又用布萊爾盲文寫了一段樂譜,讓學生摸唱,引起在場家長們的轟動,他們紛紛要求學校為孩子們教授6點制盲文。

  1852年1月,積勞成疾的布萊爾因肺結核在巴黎去世,終年43歲。1854年,在布萊爾去世兩年後,法國政府承認6點制盲文為合法的盲文,法國皇家盲人學校正式採用其作為學生使用的文字。可當這個消息傳到布萊爾家鄉的時候,他的墓前已長滿了青草和野花。

  1857年,在柏林召開的國際盲人教師代表大會決定,所有盲人學校都要採用布萊爾盲文進行教學。到1882年,全世界除少數幾個國家外都採用了布萊爾盲文。1887年,布萊爾盲文被國際公認為正式盲文。為了紀念這位卓越的創造者,1895年,人們將他的姓作為全球盲文的國際通用名稱,稱盲文為“布萊爾”。

  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認為,布萊爾與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古騰堡一樣偉大,因為“再沒有一項發明能夠改變那麼多人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因沒有閱讀和學習而喪失喜悅與希望,不再缺少溝通交流這項最基本的人類需要。”

  其實,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與布萊爾同時期,英國也出現過一種“變異”字母盲文,是威廉·穆恩創造的,其優勢是形體上部分保留了羅馬字母的輪廓,以最簡單的凸起線條來表示字母。這種線條盲文曾在倫敦盲校中推廣使用過,但由於不便於盲人書寫,因此未得到廣泛流傳。1932年,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達成統一協議,布萊爾點字法成為標準的盲文系統。

  直至今日,布萊爾點字法仍是世界範圍內使用最廣泛的盲文系統,幾乎適用於所有已知語言。近年來,國際社會廣泛呼籲關注盲文發展和推廣應用,2018年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設立“世界盲文日”,2019年1月4日是首個“世界盲文日”。

  3 黃乃創制了我國盲文

  許多國家的盲文,都是在布萊爾盲字體系基礎上,結合本國本民族文字特點發展起來的,所以盲文具有國際性,這也為盲人走向世界減少了障礙。

  1874年,盲文傳入我國。英國傳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創建了“瞽叟通文館”(即北京市盲人學校前身),這是我國的第一所盲人學校。穆·威廉與一位盲人教師合作,借鑒布萊爾盲文,並按照《康熙字典》的音序編排出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漢語盲字,全部音節408個。這是我國最早的漢語盲文,叫做“康熙盲字”,又稱“北京盲字”。

  此後,各地按照不同方法先後制定了若干種盲文,如用中文拼音方法拼寫閩南話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話拼寫的“心目克明盲字”,還有廣州話、客家話等方言的盲字。受地域所限,這些漢語方言盲文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由黃乃先生和部分教師在吸取國內外傳統盲文的基礎上,結合漢語語言特點,設計了一套拼寫普通話、分詞連寫的盲文方案,被稱作“現行盲文”。該方案借鑒了布萊爾6點制盲文,採用拼音制盲文體系,1953年得到國家的批准,很快在全國盲校得到普及。後來,盲文方案又經過多次修改,在1991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盲文改革研討會上被命名為“漢語雙拼盲文方案”,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我國有1700多萬視力殘疾人,約佔全國殘疾人總數的20%。盲文是他們“看到”大千世界、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實現自強自立的基礎。如今,無論是數學的幾何圖形,還是物理電路圖或是化學元素週期表,通過盲文都能精確地表達出來。那些代表優美文字、跳動音符的凸點,就像一粒粒光明的種子,播撒在每個盲人的心裏。

  4 當盲文遇上高科技

  高科技時代讓盲人也擁有了“眼睛”:電腦裝上專用軟體,盲人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暢遊;手機裝上盲用軟體,隨時收發朋友的資訊;購物埋單,也有App能夠讀出帳單金額……因此,盲文正在世界範圍內遭遇認知危機,很多人認為傳承上百年的盲文已經走向了末路,使用者正在減少。美國國家盲人聯合會報告説,在全美國130萬盲人中只有不到一成使用盲文;英國皇家盲人協會表示,有視力障礙的200萬人中,使用盲文的不足1%。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從布萊爾盲文本身來説,大多數使用者是先天失明者,但90%以上的盲人是後天因疾病、災禍等意外失明的。這些早已習慣“用眼睛認識世界”的人很難再去學習用手摸讀,而且盲文學習時間較長,至少半年以上。

  其次,以美國為例,殘疾兒童教育經歷了一個過程。最初,殘疾兒童要上專門為其設立的學校,當時的盲校普遍開設盲文課程;然後,公立學校為殘疾兒童設立單獨的教室。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法律開始要求公立學校為殘障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強調要把他們完全納入正常課堂。從那時起,盲童能夠與健全的同齡人坐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但盲文的普及率急轉直下。因為普通公立學校主要面向的是健全的孩子,而盲童只能依靠教具或者憑藉特定的合成語音軟體等,對音頻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讀寫能力則越來越弱。發現了這些變化後,現在美國國家盲人聯合會為盲人開辦了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學習布萊爾盲文的暑期課程。

  最後,新興科技試圖取代布萊爾盲文。百年前創造的盲文,時至今日是否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尚不可知,但很多公司正在著手研究新的盲文系統。有的基於羅馬字母改造,聲稱幾個小時就能掌握。有的認為,之所以現在公共空間盲文缺失,就是因為盲文在健全人眼中看起來就像個神秘代碼,而不是文字,因此設計師想把普通文字和盲文結合起來,解決二者互不相通的問題。

  新科技能否取代盲文,需要時間給出答案。但我們知道,科技會讓盲文點字的可用與實用性得到大幅增加。走進了數字時代的盲文,意味著未來所有的失明孩子都能與同齡人一樣,在更廣闊的文字海洋中恣意遨遊。

  知識連結

  可“觸摸”的郵票

  為紀念“盲文之父”布萊爾,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發行過有他肖像及盲文的郵票。

  1948年,法國曾發行過一枚“法蘭西互助會”附捐郵,畫面就是盲文發明家布萊爾的側身像。

  1974年,巴西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盲文郵票,以紀念在聖保羅召開的第五次世界盲人福利大會。此後,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印刷過盲文郵票。然而,大部分是象徵性的,也就是平面盲文,手指無法感觸。如1981年是國際傷殘人年,汶萊發行的一枚紀念郵票上,是一個靠手杖探路的盲人,背景是布萊爾盲文和拉丁字母的對照表,圖案上是平面盲文;我國1985年3月15日發行的《中國殘疾人》,全套4枚,其中第1枚的圖名為“盲文”,這枚郵票的畫面表現的是盲人正在用雙手摸讀盲文的情景。但這枚郵票上的盲文也是平面的,只是一種概念性的盲文。這是因為印刷郵票所用的紙,難以長久保存凸起的盲文,很容易被壓平。

  隨著技術的進步,世界上逐漸出現了真正的盲文郵票,用手指觸摸可辨讀。2003年瑞士發行的“助盲協會成立100週年”郵票就是如此,其底色為深紅色,在郵票正中央有凸起的盲文圓點,盲人依靠觸摸可知這是一枚面值0.7瑞士法郎的郵票。日本、阿根廷等國也先後發行過盲文壓凸郵票。

  2016年4月23日,我國發行了《全民閱讀》特種郵票,在印刷上有了很大突破,特別是票面上印有“全民閱讀”四個盲文,盲人可以摸讀。這是我國繼《北京2008年殘奧會》郵票之後,發行的第二套可觸摸的盲文郵票。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