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展品講述“西醫東漸” 175歲仁濟醫院揭幕院史陳列館
中新網上海12月6日電 (陳靜王昊寧袁蕙蕓)澳大利亞駐滬總領事館特別贈送的《西醫略論》《全體新論》的珍貴手稿修復版;中國最早的海歸華人西醫師之一——外科學專家牛惠霖的用過的手術器械……
今年是中國西醫的搖籃之一、上海歷史最悠久的西醫院——仁濟醫院建院175年。匯集大量珍貴實物藏品、集醫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院史陳列館6日揭幕。
據悉,近百件展品中,不乏年代久遠的珍品,不僅體現了仁濟醫院在“西醫東漸”中的重要作用,更見證著一代代仁濟醫者在推動中國醫學事業發展、守護民眾健康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這些展品還展現了這座歷史悠久的醫院在各種衛生防疫、戰爭救護、救災醫療、公益慈善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
據透露,在院史館籌備的過程中,仁濟醫院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存有仁濟醫院第二任院長、醫學家合信編譯《醫書五種》中《西醫略論》《全體新論》兩部書籍的原始手稿。醫院即聯繫了澳大利亞駐滬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劉冰女士了解到這兩本手稿對仁濟醫院的意義後,委派專員發函聯絡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在得知手稿由於年久老化無法外借至上海的消息後,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出資,請國立圖書館通過透光數字轉化等技術,完整地將兩本手稿製作成印刷級數位影印版,贈予院方。
清道光29年(1849年)至清咸豐8年(1858年)間,合信編譯了由《博物新編》、《全體新論》、《西醫略論》、《婦嬰新説》、《內科新説》5部書組成的《醫書五種》。這是中國最早問世的西醫學著作,更漂洋過海傳入日本,為中國乃至亞洲的西醫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仁濟醫院方面表示,這不僅進一步豐富了院史館的館藏,更為院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宋慶齡陵園管理處也將仁濟醫院第一位華人副院長牛惠霖使用過的眼鏡和各種手術器械等送來展出。同期送來的還有孫科(孫中山之子)贈予牛惠霖的“霖雨蒼生”銀盃和何香凝贈予其的“醫國醫人”銀盾。
外科學專家牛惠霖是中國最早的海歸華人西醫師之一,曾任仁濟醫院副院長兼外科主任,被譽為“中國醫界之柱石”。他歸國時帶回麻醉、消毒等一系列新技術,開展四肢創傷等新手術,從此仁濟醫院的外科與世界接軌,取得全新的發展。“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牛惠霖、牛惠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組織戰地救護工作,在上海、蘇州兩地組織指揮並參與救治大批傷病員。
記者看到,院史館內展示了由仁濟醫院藏版印刷的《西醫略論》《婦嬰新説》和《內科新説》,《婦嬰新説》和《內科新説》的和刻本(即,日本版)也同時展出。
同期現身院史陳列館的還有1932年仁濟醫院住院樓竣工時留存的製作精美的銅質建築模型;20世紀30年代仁濟醫院保産委員會會議記錄、基金章程;20世紀40年代醫院醫務、經濟狀況年度報告和疾病分類手冊;以及牛惠霖、蘭錫純、江紹基、王一山等諸多名醫大家的獎章證書、醫療器械、著作手稿等。(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