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讓文物融入民眾生活 塑造“活著的城市記憶”
中新網太原12月6日電 (記者 李新鎖)“讓民眾享受文物保護成果,把歷史古建打造成社區居民身邊的博物館和文化會客廳。”在6日召開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長冀曉峰説,太原正在努力讓文化遺産活起來,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6日早上,“老太原”范民德登上剛開放不久的明代太原城墻,追憶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歲月變遷。自10月1日開放以來,這處古城墻已迎來數以千計的市民,他們“在老照片展中尋找城市記憶”,在古城墻上追憶過往歷史。
不久前,位於太原東倉巷的清代古建文殊寺對外開放,周邊居民頻繁探訪。“文殊寺已從一座歷史古建,變成民眾學習、鑒賞詩酒花茶、琴棋書畫的處所。”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劉玉偉説,端午節時,民眾在此聚會品茶;入冬後,這裡成了居民學習書畫、交流傳統文化的地方。
近年來,太原在快速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保護、修復大批文物古建,塑造“活著的城市記憶”。
6日當天,山西督軍府舊址內,施工人員仍在緊張作業。舊址旁邊,太原地鐵2號線工地也是一片喧騰。經過修繕,紅墻灰瓦的山西督軍府逐漸展現出歷史形象。近代以來,閻錫山在此辦公;1949年,此地成為山西省政府駐地;2017年,山西省政府搬離。
“從北宋以後,此地就是山西政治中心。未來,山西督軍府將展出千年府衙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等。”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長冀曉峰説,山西督軍府正在加緊修繕,預計明年“五一”期間開放。
在冀曉峰看來,要讓優秀的文化遺産活起來,就要讓它們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使其成為民眾現實生活的精神滋養。
冀曉峰介紹,2019年,我們借助數字復原技術,把流失海外的天龍山石窟佛頭掃描回來、和天龍山遺存佛像身首合一,實現文物魂歸故里,相關展出得到觀眾認可;我們先後完成晉祠文化遺産、北齊徐顯秀墓壁畫博物館等數字化展示,普通觀眾得以直觀、形象地觀賞珍貴文物。
“太原相繼修復普光寺、圓通寺、校尉營關帝廟等人文古建。”冀曉峰説,這些古跡就在民眾身邊,承載著城市記憶。下一步,我們將逐步開放,為民眾提供便捷貼心的文化服務,讓“文物活起來”。
2017年,在太原地鐵2號線施工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發掘出明代太原府城護城河橋——鎮遠橋,並將其易地搬遷保護。
對此,親身經歷過發掘前後的冀曉峰表示,鎮遠橋上的車轍、欄杆飽含歷史資訊,能讓人直觀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遷。目前,我們正在和地鐵運營部門協商,將來要在地鐵站旁邊復原鎮遠橋,恢復其歷史資訊。
冀曉峰説,近年來,太原城市面貌改變很快,文物部門堅持在文物勘探的基礎上建設城市。與此同時,我們將持續修繕、開放文物古建,讓民眾直觀感受城市文化底蘊。(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