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門寺地宮:盛唐之光,佛國之秘

2019年08月30日 10:39: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西安8月30日電 題:法門寺地宮:盛唐之光,佛國之秘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法門寺,因保存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享譽中外。

  1987年,隨著法門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宮大門被重新開啟,4枚佛指舍利,以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來自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等2000多件唐代宮廷文物重見天日,佛教文化、宮廷文化、異域文化交織相融的盛唐氣象撲面而來。

  靈指再現,世界佛教界的一大幸事

  “不得了,佛指舍利!”1987年,當隋唐考古學家、法門寺地宮考古隊副隊長韓偉忽然意識到眼前這個在法門寺地宮內發現的白色管狀物體為何物時,他興奮地發出了驚呼。“見舍利如見佛祖”,作為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佛指舍利在法門寺地宮重現世間,受到全世界佛教信眾的關注。

  1986年,為了配合法門寺佛塔修復,考古隊對塔基進行發掘清理,在塔基的正中部位發現了唐代建造的地宮藻井蓋。次年4月,地宮大門被正式開啟後,考古學家先後在八重寶函、漢白玉雙檐靈帳、秘龕和阿育王塔中發現了4枚佛指舍利。經當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鑒定,秘龕內的為靈骨,即佛祖真身,其餘三枚為影骨。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在唐代就是皇家寺院和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據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賜名“法門寺”,每30年開塔一次,將佛指舍利送至長安或洛陽由皇帝親自供奉,先後有8位唐朝皇帝供奉過佛指舍利。西元874年,唐王朝完成最後一次供奉後,佛指舍利連同數千件唐皇室稀世珍寶一同被封入地宮。

  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表示,佛祖真身舍利被分散到世界各處供奉後,絕大部分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不知所終。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從北魏時期就有記載,近年來的研究已基本摸清舍利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歷史脈絡,它的真實性、唯一性奠定了在佛教界無可比擬的地位。

  據了解,自唐塔地宮文物出土以來,法門寺佛指舍利先後赴泰國、韓國等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供奉瞻禮,所到之處,四方信眾無不叩首恭迎,頂禮膜拜。

  秘色瓷問世,破解中國陶瓷史上千年之謎

  當考古學家走進地宮時,首先看到的並不是佛指舍利,而是滿地的銅錢、金銀寶器和絲織衣物。據統計,除佛骨外,法門寺地宮還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銀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寶等400件(顆),石質文物12件,漆木器及雜件19項,絲織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數萬枚銅錢。在地宮甬道內發現的“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石碑,詳細地記錄了封存物品的名稱、物主、規格、材質等。

  得益於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文物,近年來我國在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開創性成果。其中,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我國陶瓷史上的千古謎題。

  秘色瓷分黃釉和青釉兩種,黃釉平脫出現于盛唐,産地至今是謎;青釉在晚唐時期出現,屬於越窯青瓷的一種,專為皇家燒制,數量極少。宋代以後秘色瓷燒制藝術逐漸失傳,這種被唐代詩人陸龜蒙形容為“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精美瓷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至於當後人再看到唐宋古籍中關於秘色瓷的記載時,已不知道它為何物。

  直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法門寺地宮的“衣物帳”碑上看到了對秘色瓷的明確記錄——“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並在文物中找出了這13件寶貴的瓷器以及一件也被認定為是秘色瓷的八棱瓶,失蹤千年的秘色瓷才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法門寺的考古發掘成果,為秘色瓷的判斷建立了標準。隨後,考古學家發現在吳越錢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趙祐墓、遼陳國公主墓、遼聖宗貴妃墓等皇室墓葬中都有秘色瓷出土。近年來,青釉秘色瓷的燒制技術也逐步被恢復掌握,浙江省慈溪市啟動了秘色瓷的研究復燒,秘色瓷將得到“重生”。

  華美琉璃,見證古絲路文明繁榮

  在法門寺博物館內,一件晶瑩剔透、花紋裝飾繁複的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吸引了遊人駐足參觀。這件來自西方的古代琉璃器見證了一千多年前中西方經貿文化交流的興盛。

  在法門寺地宮眾多出土文物中,有20件來自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它們隨絲綢之路上的商旅由遙遠的西方傳入中國。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就是其中的一件。

  考古學家們發現,這20件琉璃器中,有近三分之二屬於典型的伊斯蘭琉璃器,有2個瓶子和2個直筒杯混合著東羅馬和薩珊波斯的風格,還有1組茶盞茶托和2個淺色圈足盤是中國樣式。其中,中式風格的琉璃器應是專門針對唐人喜好而定制生産的,可見當時東西方貿易往來已相當頻繁。

  姜捷説:“這些琉璃器中,有6件早于僖宗時期,14件屬於唐僖宗供奉,由於年代存在早晚關係,我們推測它們分別代表了唐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榮的成果。”

  “這些充滿異域風格的琉璃器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又被當時的皇室供奉到佛教寺院中,這説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不同文化間已經實現了高度的交流和融合。”姜捷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