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考古發現:5000年前先民已會觀象授時養蠶織綢

2019年08月30日 08:46:00來源:科技日報

  河南考古發現北斗九星、彩色絲綢

  5000多年前先民已會觀象授時、養蠶織綢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喬 地

  “河南青臺遺址發現的‘北斗九星’標誌物大小與天體實際亮度基本一致,為天文遺跡無疑。”8月27日,正在鄭州參加“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的考古學家們在現場考察滎陽青臺新石器時期遺址時再次發出驚嘆,認為5000多年前的鄭州先民已會觀象授時,並具備成熟的禮制。

  5000多年前已會觀象授時

  滎陽青臺遺址位於滎陽市(鄭州市下轄縣級市)廣武鎮青臺村東、枯河北岸崗地上,最早由瑞典學者安特生的助手于1922年發現。193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郭寶鈞等學者組織進行首次考古發掘,發現主要為仰韶時期遺存。

  在青臺遺址內一處約為4000平方米的類似于一個祭祀的廣場上,考古學家發現了9個由陶罐排列成的類似于北斗星形狀的遺跡。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説:“這個遺跡最為奇怪的是,在北斗七星造型的東北和西南兩個方位,還有兩個陶罐,這就組成了一個‘北斗九星’的造型。”

  為求證這個遺跡是否為“北斗九星”,今年6月20日至21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在鄭州召開了“青臺遺址天文遺跡專家鑒定研討會”。參會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30多位天文學家、天文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經過論證後一致認為,青臺遺址發現的“北斗九星”標誌物大小與天體實際亮度基本一致,為天文遺跡無疑。

  顧萬發介紹,目前已經確定,這個“北斗九星”鬥柄的指向,正好與冬至的方向吻合。“冬至對於古人的意義重大,一般古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活動。”這説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對“北斗”天象和“鬥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並已有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觀念,“也表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團結、向心、中和的禮制核心早已出現,並有確切的科學來源。參照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東方西方星象擬物的考古學發現,我們推測,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已不只是雛形,而是相對成熟了。”顧萬發説。

  世界最早産生絲綢之地

  1981年至1988年,鄭州市文物部門先後對青臺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在一個甕棺中發現了灰白色碳化絲織物,在另外一個甕棺中還發現了褐灰色碳化紡織物碎片及塊狀織物結塊。後經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鑒定,這些織物殘片屬於桑蠶絲織物,“其中一塊就是我們所説的綾羅綢緞中的羅,而且是經過染色處理的彩色絲綢製品。”顧萬發説,“這些絲綢距今5300至5500年左右。”

  在距離青臺遺址不足百公里同為新石器時期的雙槐樹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枚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顧萬發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枚牙雕蠶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

  “這正好與青臺遺址出土的彩色絲綢相互印證。雙槐樹出土的牙雕蠶,其形態與現代家蠶實在太相似,因此可以大膽推測,早在5000多年前的鄭州,先民已經掌握了家蠶飼養和絲綢生産技術。”顧萬發説,“再結合我們在附近也是仰韶時期的汪溝遺址最新發現的其他絲綢製品,能夠比較確定地説,鄭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産生絲綢的地方。”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