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嘉峪關長城披“科技機甲”:全天候“守護”歷史原貌

2019年08月30日 08:3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8月29日電 (艾慶龍)甘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長張斌2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介紹稱,目前,嘉峪關運用風速儀、懸挂式測斜儀、土體壓力計、裂縫計、地質雷達及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通過氣象監測、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安防監控、遊客監測、反應性監測等措施,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産保護管理工作模式,對長城進行全天候“把脈問診”,最大限度減少各種風險因素對文化遺産造成的危害,確保長城“延年益壽”,留住歷史原貌。

  張斌介紹説,在實施嘉峪關關城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工程中,安裝了包括入侵報警、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聲音復核裝置、安防專用通訊、電子巡查、安全管理、網路廣播等系統和安防監控中心,進一步提升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水準。

  甘肅嘉峪關市,因關得名,因企設市。1958年因“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因萬里長城“天下第一雄關”而得名,其境內長城資源豐富而具有代表性。

  據甘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公開資料顯示,嘉峪關市境內長城墻體43.6公里,壕塹12.94公里,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共49座,現存體量雖不是甘肅最大,但其結構類型突出,涵蓋了甘肅明長城所有類型。

  “長城保護工作由搶救性保護逐步轉向預防性保護。”張斌表示,近兩年來,長城保護工作從本體保護延伸至“本體”“載體”共同保護,從人防、物防過渡為科技保護。

  “科技保護的確減輕了保護壓力,但也面臨新挑戰。”張斌表示,通過遺産監測,運用科技手段保護長城是該院開展長城保護的新舉措,為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準,適應新挑戰,該院與敦煌研究院、天津大學、蘭州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合作開展當地文化遺産的監測、研究和保護工作,啟動《嘉峪關夯土遺址病害監測研究》《嘉峪關木構城樓現狀結構分析與狀態評估研究》《嘉峪關城樓三維鐳射掃描建模及人員培訓》等課題研究,培訓文物保護和文物監測技術人才,為開展科技保護提供支撐。

  近年來,該院還積極與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交流合作,拓寬研究新領域,前後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甘肅省絲綢之路研究會等合作,就長城文化、絲路文化、西域文化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

  “嘉峪關長城主要是夯土長城。”張斌坦言,受西北地區風沙大、日照強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鹼、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衝溝發育等病害。

  張斌介紹説,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啟動實施了歷時5年的嘉峪關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對嘉峪關關城古建築、墻體及田野長城墻體進行保護維修。

  截至目前,嘉峪關對嘉峪關關城和境內43.6公里的長城實施了搶救性保護修繕,解決了長期危及文物本體安全的病害因素。

  據了解,嘉峪關長城保護已納入嘉峪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長城保護和城市規劃、旅遊規劃、園區建設等規劃有效銜接。

  張斌舉例説,在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等建設項目穿過明長城時,嚴格遵照《長城保護條例》,均採用建設工程下穿長城的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