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八旬藝人“以鐵為筆”傳承民間烙畫技藝
中新網柳州7月25日電 題:廣西八旬藝人“以鐵為筆”傳承民間烙畫技藝
作者 林馨
廣西柳州市烙畫高級民間工藝師何志雲以鐵為筆,以木為紙,繪製烙畫。其潛心鑽研烙畫數十載,傳承民間技藝,繪製出家鄉城市變遷。
烙畫又稱火筆畫、“火針刺繡”,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這門畫技源於西漢、盛于東漢,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年間,才被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如今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82歲的何志雲,于1965年與烙畫結緣。當時,何志雲在柳州市工藝美術廠工作。偶然的機會下,在師傅家見識到一副烙畫,從此便沉迷其中。“開始時,師傅不答應教我作畫,我便偷偷看他畫畫學習。後來,師傅見我十分感興趣,才領我入門。”何志雲説。
何志雲仍記得,剛開始學習烙畫時,儘管有美術功底,但仍難以掌握下筆力度。他介紹,繪製一件優質烙畫,需要精準地掌握烙鐵的溫度、下筆的力度。一旦沒有把控好,要麼線條不清晰,要麼會把木材燙焦。“開始時,反覆練習4個多月才掌握下筆力度。”何志雲稱。
1995年,何志雲從工廠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鑽研烙畫。至今,何志雲已創作百件烙畫作品,其中有《清明上河圖》、廣西風景、家鄉城市變遷等題材。其表示:“製作烙畫首先要靜得下心來,一幅小畫往往需要一個星期的雕琢。最久的一副畫《清明上河圖》,耗時10個月才完成。”
如今,親眼見證柳州城市變遷的何志雲,把對柳州的感情化作烙畫作品《柳州全景圖》《柳州八景》等。“以前柳州到處都是草地、只有一座浮橋,如今處處高樓林立。”何志雲説。
2018年,何志雲烙畫作品《美麗的柳州》全景圖被柳州市博物館收藏。何志雲筆下的柳州,柳江如錦帶般繞城而去,江濱河岸遊人熙熙攘攘;淩空飛架在江上的一座座大橋各具特色,橋上車輛人流川流不息。何志雲説:“看著柳州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為之自豪。”
數十年來,何志雲癡迷烙畫,收穫諸多榮譽,被評為廣西烙畫高級民間工藝師、柳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柳州十佳民間藝人,烙畫作品多次參加各地工藝美術聯展和個人展。
為了傳承烙畫,何志雲曾四處講課,招學生,但效果甚微。“家裏的孩子不感興趣,外面的年輕人覺得難畫,學不了多久便放棄。”何志雲嘆息。未來,他希望繼續用畫筆記錄家鄉的變化,並找到“接班人”將烙畫傳承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