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族非遺又“上會” 宋水仙:馬尾繡“繡”出美好新生活

2019年03月04日 10:42:00來源:中國青年網

  宋水仙:在創新發展中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

  “一直感覺像在做夢,直到開業那天,我懸在心裏的那塊石頭才放下。”提及上個月剛剛掛牌的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宋水仙坦言自己仿佛仍在夢中,“沒想到這麼快,這些寶貝就真正有了一個‘家’。”

  去年兩會期間,帶著全國人大代表和國家級傳承人“雙重身份”的宋水仙帶去了自己精心挑選的水族馬尾繡服飾,並提出了修建水族馬尾繡博物館的建議。

  “我為這項事業努力了40多年,收集了上萬件珍品,一直放在自家80多平米的木房裏,屋裏同時還要進行繡娘培訓,既不利於保護繡品,也不利於這項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去年兩會,她在會上道出了這些困難,並提出希望修建一個寬敞明亮的博物館。 

  今年1月23日,建議提出後不到一年,上萬件馬尾繡“寶貝”有了“新家”!——在有關部門的協調和幫助下,集展覽、培訓、銷售為一體的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建成了。

  “馬尾繡,這是我一生都要做的事情”

  馬尾繡是在水族婦女中世代流傳的一項技藝,被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上個世界60年代,宋水仙出生於水族文化的中心流傳地——貴州東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並逐漸“愛上”了這些精美細膩的“藝術品”,17歲就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繡娘。

  而開始收藏馬尾繡,則源於宋水仙的一次“偶遇”。

  上世紀80年代,宋水仙親眼看到一個外國人花了500塊錢就買到一張擁有200多年曆史的馬尾繡老繡品,這讓她深感憂慮:“我當時就很著急,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都被買走了,後輩們怎麼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怎麼學習和傳承呢!”

  為了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宋水仙開始收集各种老繡品。

  為了這些“寶貝”,她四處打工、省吃儉用。即使生活再艱難,也未動過賣藏品的念頭。

  “1989年的時候,我愛人生病,家裏孩子也還小。當時我們真的很困難了,但還是捨不得賣。”多年來,宋水仙遍訪“水鄉”,收集了上萬件水族老物件兒。除了馬尾繡珍品,還包括“水書”作品、水族老銀飾、老銅鼓等。

  2010年,宋水仙將自家的住房改建,成立了水族地區第一個家庭博物館,並免費對外開放。

  “以前好多繡品都是疊起來、一垛一垛地。現在我們搬到那邊(展示中心),都能鋪開放了。”過去9年,這些藏品一直擠在80多平米的木房裏。

  除了擁擠,火災更是她的“心頭大患”。

  有一次,隔壁飯店著火,宋水仙第一個衝上去救火。“當時幾個小年輕慌裏慌張地不知道該怎麼辦好,我趕緊跑到屋子裏拎了一大桶水就往上衝,同時大喊,讓更多的人趕來救火。”

  大家齊心協力撲滅了大火,宋水仙的一顆心也“放回肚子裏”。

  “當時真是太危險了,想想就後怕。現在博物館建成了,這些寶貝終於有了‘家’。”宋水仙説,“一路走來我從未想過放棄,馬尾繡已經在我心裏紮根了。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保護更到位了,我也更有動力了!”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宋水仙知道,只有讓馬尾繡跟上時代、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發展。

  2006年,宋水仙開辦了三都縣首家馬尾繡工藝品店,用收購和寄賣的方式推動馬尾繡商品化,“激活”了這門技藝的傳承和保護。

  許多外出務工的婦女回到家鄉,重新拾起了針線籃子。

  “下雨天、閒暇時,都能繡,不用出門就能為自己增加收入。”宋水仙説,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加繡娘收入,也方便她們照顧老人和孩子。

  後來,三都縣發展出了多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宋水仙也先後成立了公司、擁有了自己的品牌。

  這些年,她帶領上千名繡娘從事繡品生産,其中貧困戶達60%。這不僅帶動了技藝的傳承、推動了産業發展,更有效提高了繡娘的收入水準,為當地的脫貧攻堅提供了助力。

  現在,宋水仙成立了産品設計和研發團隊,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馬尾繡文創産品,還實現了實體店與電商平臺的雙軌銷售模式。“以前一年有1萬收入,現在有3萬了!”繡娘韋娘興奮地説:“現在我們的繡品都能賣到國外啦。”

  去年,宋水仙的馬尾繡文創産品銷售額達到30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翻。更多的繡娘在宋水仙的帶領下,用自己靈巧的雙手“繡”出了美好新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宋水仙表示,接下來,她會和其他傳承人一起,做好繡娘培訓,讓技藝傳承下去、産品“火”起來。同時,她也希望通過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這個平臺,探索出“文化産業扶貧”的新模式,助力更多繡娘脫貧。

  宋水仙表示,今年兩會她會繼續關注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同時,她還準備了3套“上會”的馬尾繡新衣。

  “以前馬尾繡一直都是藏在大山裏,很少有人知道,現在我希望能更多地展示它的美,讓更多人了解它、喜歡它。讓我們的馬尾繡走得更遠,民族文化傳承得更好!”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