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到彼岸還需多遠?

2019年02月28日 09:05:00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到彼岸還需多遠?

  新華社濟南2月27日電 題: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到彼岸還需多遠?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楊文 蘭恭來 張旭東

  新春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持續引發熱議。這部由中國自主打造的硬科幻電影,對中國整個科幻電影行業有何借鑒意義?在取得不菲成績的同時,中國科幻電影未來應該如何發展?

  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自正月初一上映以來,《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44億元。絢麗的視覺特效、宏大的主題設定使《流浪地球》脫穎而出,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異於其他科幻電影。“借助科幻文學基礎,《流浪地球》所搭建的時空觀和折射出的全球眼光,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維度。”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説。

  《流浪地球》也吸引了“國際流量”,不少外媒對《流浪地球》給予肯定。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中國電影人開始有信心挑戰被好萊塢壟斷多年的科幻片了;世界最大線上影片服務商——美國傳媒巨頭奈飛公司搶先買下《流浪地球》播放權,希望吸引西方人了解中國影視劇,力爭讓更多西方觀眾觀看這些作品。

  “長期以來,科幻電影市場被外國所佔據,培養了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趣味。我們以前擔心,中國市場接受不了中國人自己做的科幻電影。”尹鴻表示,像《流浪地球》這種優秀的科幻電影出現,也培育出了一個新的市場。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影評人陳琰嬌認為,過去大家認為制約國産科幻電影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技術,現在《流浪地球》打破了這個障礙,那麼接下來更應該重視基於高水準電影製作技術的“故事內核”。

  業內人士指出,《流浪地球》的成功除了“好萊塢”級別的特效水準,還在於用世界語言講好了一個“流浪”的故事。“作為類型片的科幻電影包含了諸多的亞類型,這些分支體現了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建構,豐富性和多樣性應該是國産科幻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得注重世界語言的表達。”陳琰嬌説。

  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喜與憂

  加工道具1萬多件、佔滿6000平方米影棚的地下城……《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背後,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水準的進一步發展。“以工業基地為鮮明特色,東方影都的定位是電影工業化生産和全産業鏈配套。”融創文化集團副總裁兼影視産業園總裁孫恒勤説,作為國內標準一流的工業電影基地,東方影都為《流浪地球》“變現”提供了載體。

  國內大多數影視基地都是以“外景地+影視旅遊”模式為主,但全國高水準、高標準的影視基地還不多。“青島東方影都電影工業化水準在國內已經是一流了,但看到《流浪地球》成績的同時,也要辯證思考中國整個電影工業化的程度。”尹鴻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初級階段。“《流浪地球》是用‘土辦法’去探索中國電影工業化,這種成功並不容易複製。”在東方影都建設之前,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不完整,高科技影棚建設、先進拍攝設備的使用、數字化後期製作等基礎硬體是中國電影工業的短板。

  “從結果來看,《流浪地球》是成功的,這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成果。但從生産流程來看,《流浪地球》付出的代價大、成本高。”尹鴻進一步分析,創作團隊完全是用探索和解決困難的方式去建立電影工業化的體系。“就像為了組裝了一輛車,團隊到處尋找零件,按照自身的需求將零件補到工業産品上。”

  “《流浪地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部片子反映出我國電影工業化水準的飛躍,但還不能説是質變。”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剛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有了工業化的意識,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進程還在進行中,並沒有形成完全的體系。

  中國科幻電影依舊任重道遠

  當一切歸於沉寂的時候,《流浪地球》讓人們對中國科幻電影有什麼樣的反思?

  “《流浪地球》是中國大型科幻電影的開拓者,我們才邁出去第一步,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尹鴻説,科幻電影本身門檻比較高,要求科幻電影具有較高的文學基礎、專業基礎,以及較高的工業化製作水準。

  《流浪地球》所開拓的市場也需時間來檢驗。“過去沒有太多的經驗,你不知道市場能不能接受這樣的電影。因此無法根據一部電影,去判斷後來的市場是否穩定和變化。”尹鴻説,“《流浪地球》開了一個好頭,但能不能帶動科幻電影的發展,還得看後面有沒有能跟得上的電影。”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表示,中國科幻電影在製作上與好萊塢仍有差距,如果我們和好萊塢一樣,每年都能看到若干部優秀的科幻片,這樣十年二十年積累下來,再回頭看科幻電影是哪一年爆發的,就可以稱之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等中國電影工業不斷提升後做出全球視角的科幻電影,才能稱得上中國科幻片走向世界”。

  “將來全人類越來越需要共同面對世界,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全球眼光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中國科幻電影還需要總結經驗,一步步積累,這個過程更需要電影工業化為支撐去做視覺傳達。”尹鴻説。

  “一方面,只有中國科技不斷進步,科幻作品中的‘違和感’才會減少;另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鼓勵科幻文學的創作和創新,以此點燃中國科幻電影的‘火石’。”陳剛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