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優秀作品被作協推介 網路文學從“貪走捷徑”到“正面強攻”

2019年02月27日 08:27:00來源:北京青年報

  24部優秀作品被作協推介 現實題材脫穎而出

  網路文學從“貪走捷徑”到“正面強攻”

  2月25日下午,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在北京聯合發佈“2018年優秀網路文學原創作品”推介名單,《寫給鼴鼠先生的情書》《零點》等24部作品入選。

  據本屆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答稱,2018年優秀網路作品在申報數量上較往年大幅增加,總數達530部,比上年增加近40%;網路文學開始放棄穿越、重生、異能、金手指等“捷徑”,轉為“正面強攻”,現實主義題材整體性崛起。

  解讀

  推介的24部

  優秀網路文學作品好在哪?

  據陳崎嶸介紹,此次推介活動處於兩個時間節點:即改革開放40週年與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使得申報作品中大多數以此為故事展開或人物成長的背景,鐫刻上鮮明的時代和民族烙印。譬如,以大運河為題材或為背景的網路文學作品數量猛增。

  自2018年10月下旬發出評選通知,至2018年11月30日作品徵集截止,經各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中國作協網路文學中心組織報送,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15個省(區、市)的52家網站、機構報送的530部原創網路文學作品,較2017年的385部申報總量大幅提升,報送數量為歷屆最高。其中,北京地區報送數量達284部,位居榜首。

  陳崎嶸稱,在遴選2018年度優秀網路文學作品時,他們仍秉持“國家規格、政府尺規、大眾審美、網路特質”的原則,堅持好中選優。從已申報的530部作品中挑出24部優秀原創作品,數量多於往年。

  其最大亮點是,一批優秀的現實題材網路文學作品脫穎而出。生活面廣、真實感強、藝術性佳、網路人氣旺,是其共同特徵。譬如,描寫網際網路行業風起雲湧競爭、創業創新風貌的《網路英雄傳Ⅱ:引力場》;真實反映青年一代支教山區、改變貧困面貌的《明月度關山》和《大山裏的青春》;記錄底層百姓生活、探索新型社區管理模式的《白紙陽光》;讚美公安幹警臥底掃毒驚險工作、展示人間真摯愛情友情的《寫給鼴鼠先生的情書》。

  還有,網路玄幻名家唐家三少創作的現實題材作品《擁抱謊言擁抱你》,網路懸疑推理名家丁墨創作的《摯野》,兩部作品均以溫馨甜美的筆觸,形象回答了年輕人關於青春、奮鬥、愛情之問,等等。

  “這些作品生活領域之廣,題材視角之新,‘正面強攻’之成功,藝術構思之精妙,在以往網路文學現實題材創作中實屬鮮見。”陳崎嶸説道。

  另外,在網路科幻作品方面,以入選作品驃騎《零點》為例,可以看出幻想類作品本身正在發生積極變化,開始出現玄幻+科幻+探險的混合題材類型,預示著幻想類網路文學的另一種發展途徑。

  觀察

  網路文學“趨主流化”

  現實題材“整體性崛起”

  從2018年度申報和遴選作品中,有哪些新趨勢、新動向?陳崎嶸概括道,網路文學“趨主流化”現象與現實題材創作的“整體性崛起”。

  在他看來,所謂“趨主流化”,是指網路文學界已具有較為理性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儘量保持網路文學特徵與活力的同時,正日益向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文化傳統、主流文學審美靠攏。

  表現在:黨和政府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與重大方針決策在網路文學創作中得到熱烈響應和較多體現;描寫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和人民主體地位的作品日益增多;一些即使不是直接描寫重大題材的作品,也將新時代或國家強盛作為故事發展與人物成長的背景或底色;幻想類、綜合類網路文學作品,更加注重凸顯中華文明特質和標識,更具人文情懷。

  陳崎嶸還表示,所謂現實題材創作“整體性崛起”,則表現在:逐步廓清網路文學不宜創作、不能創作現實題材的認識誤區,對其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的認識越來越趨於統一,共識度不斷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現實題材創作領域不斷拓寬,開始放棄穿越、重生、異能、金手指等“捷徑”,轉為“正面強攻”,故事情節的可信度與人物形象的真實感明顯增強;一部分原先專事玄幻創作的網路名家,開始嘗試現實題材創作,並取得不俗成績。

  另外,現實題材作品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思想內涵不斷深化,藝術水準明顯提升,有的網路文學作品已具備與傳統文學精品相媲美的可能性。網路文學在新時代中地位不可或缺,通過推薦形成讀者網民與網路作家良性互動。

  延伸閱讀

  “非虛構寫作”

  反映社會現實內核沒變

  “非虛構寫作”是當下流行的網路文學創作方式,也是為大量“內容生産”類自媒體所慣用的炒作賣點。

  隨著“咪蒙”等自媒體號大量販賣虛假“非虛構”文章並被社交媒體關閉,“非虛構寫作”的未來前途又進入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日前,就“非虛構寫作”在網路文學中的發展問題,北青報記者採訪了長期研究網路文學和非虛構寫作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林榮。

  李林榮稱,“非虛構寫作”是個舶來品,這種提法最早來源於美國。上世紀80年代有華裔學者在我國國內發文,稱有這樣一種寫作方式,可以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以記者的視角來記錄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通過多個信源來交叉印證事件真相。這裡面還加入了記者本人的看法和觀點,使得文章敘述顯得比較有體溫,充滿人文關懷主義精神。

  “緊接著,80年代末,國內有好多寫作者採用了這種‘非虛構寫作’方式,突破了單一的新聞消息、通訊文體。採用了一些文學敘事的表現手法,是對報告文學的一種延展。但是隨著90年代,國內各大都市報的崛起,深度報道的誕生,‘非虛構寫作’成了調查記者的專利,作家則放棄了對社會大事件的記錄,轉向別的內容體裁創作。” 李林榮説道。

  他還稱,這類寫作本身也有一些問題,就是這些學者型作家想分析一下他所生活過的農村如今的人文生態、經濟狀況、倫理狀況,以及變成這個樣子的前因後果,並由此得出一些結論。但由於他本身的文學和社會學專業知識比較狹窄,通過對農村生活的全景式描述,卻又闡釋不了深層次的社會治理問題,思想性不夠,使得非虛構寫作越寫越大,越寫越空。

  “可以説,‘非虛構寫作’經過這二十年發展,早已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只是被當下的自媒體又借著網路傳播熱度給炒了起來,甚至濫用,但是反映社會現實的內核沒變。”李林榮如是説,比較憂心的是,自媒體審稿環節相對比較簡單、只審關鍵詞及特定體裁,所以很容易産生打著“非虛構寫作”幌子的虛假網文。

  李林榮同時表示,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速度之快、之廣,可以讓一篇網路文章迅速走紅,贏得點擊量,成為一個熱點話題;也可以被隨時扒皮、質疑,讓網民看到造假者的醜惡嘴臉。非虛構寫作會在一次次的網路打假中,被讀者與網友所銘記、所監督,激勵著非虛構寫作朝著專業主義方向走。

  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統籌/滿羿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