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個網絡作家村落戶天津
e + 人
京津冀首個網絡作家村落戶天津
那些在網絡文學世界里的“大神”級作家組團“降臨”天津,在靜海區團泊湖掀起了不小的漣漪。京津冀首個網絡作家村暨新文化傳媒(團泊)小鎮,在這里揭牌成立了。
文學,一次又一次擦亮這顆華北平原上的“明珠”。這個面積相當于12個西湖的濕地湖泊,因上世紀70年代郭小川的一首《團泊洼的秋天》而為人們熟知;40年後,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滋養出雨後春筍般的新文化、新文學,又在這里扎根生長起來。
天津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部長冀國強為村子落成揭幕,他期待將這里打造成一個無限鏈接的平臺,讓這里成為中國北方乃至全國網絡作家成長的搖籃。天津市青聯委員、網絡作家劉景松是首任“村長”,他也是網絡作家村的建議者和規劃者之一。上任第一件事,他就拉來自己的作家好友們在村里簽約落戶。他清楚,這些長相並不為人們所知的網絡作家的作品有多大的影響力,他更看重的是,圍繞著每一個網絡作家都有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從事網絡文學創作的人員超過500萬。2016年,全國網絡文學實現產值超5000億元,業內普遍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總產值已經超萬億元。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源動力之一,目前國內絕大部分影視劇根據網絡文學改編,其他衍生品還有遊戲、有聲小說、動漫、舞臺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都出自網絡作家之手。
目前,天津網絡文學創作者在4000人左右。劉景松算了算,其中天津市作家協會直接或間接聯係的網絡作家有500人左右,緊密聯係者有100人左右,“僅這100人每年稿酬總收入便數以億計”。他從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分析,每一個網絡作家都可以比作一家具有較高盈利能力、可以穩定長期經營的企業,網絡作家集群將帶來周邊產業聚集,“換句話說,都應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對象。”
團泊洼網絡作家村採用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首先入駐的網絡作家可享受稅務、財務、法務等一係列全方面服務,進而吸引包含網絡文學平臺、影視公司、遊戲公司、動漫公司、音樂公司、互聯網文化平臺企業等多種文化業態進駐;還可與院校合作開設網絡文學專業學歷教育和專業教育等。後續通過延伸產業鏈,打造集網絡作家村、新媒體村、紀錄片村、跨境電商村為一體的新文化傳媒小鎮。劉景松大膽地設想,未來這里可以建成一個網絡文學主題公園,將存在于文學中的虛擬世界搭建成現實。
作品有上億點擊量的網絡作家“明日復明日”是網絡作家群體中為數不多的70後,“80後、90後的年輕人已經成為主力軍。”他回憶,十幾年前網絡作家屈指可數,“隨便寫寫就有很多人看”,今天他用“井噴”形容這個時代人們對網絡文學創作的熱情,“可要寫出大家認可的好作品,更難了!”
互聯網給了每一個人機會,讓你靈光一閃的想法和故事能通過縱橫阡陌的網絡,抵達數以億計的網友身邊。劉景松有自己的創作公司,見到過許許多多“講故事的人”,“最小的只有13歲,還有一些已經退休的老人。”很多人夢想著一夜成名,而殘酷的現實是,那些身價上千萬的創作大神,不過是金字塔尖上的極少數人。劉景松期待,這個作家村能成為一些有夢想的創作者的搖籃,“有專業的人指導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讓真正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
雖早已熟諳網絡作品創作的技巧和套路,“明日復明日”更希望作品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交流其實顯得特別重要,幾個作家好友坐在一起聊聊天、講講故事,總能激發出很多靈感。”網絡文學的大繁榮,必然也伴隨一些“喪文化”等負能量的作品和思想出現,他認為,與不同觀點的人交流和碰撞,自然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群體智慧發揮到極致”。
網絡作家村讓這些“漂”在互聯網空間里的創作者有了“根”,有了聚在一起的“家”。目前,天津網絡作家村管理咨詢公司已與網絡作家“柳暗花溟”、網絡作家“明日復明日”、作客中文網、譯言網等簽約。
正如當地主政者設想的,這個位于天津的網絡作家村更像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家,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網絡作家相聚在這里,可以面對面交流,也可以天南海北在線上聚會,關鍵是要像一塊磁石一樣,源源不斷地吸納優秀的網絡作家。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