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民間收藏家陳修俊:修復古民居守護傳統文化

2018年12月07日 08:3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建福清12月6日電(鄭松波 陳仁傑)“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祖業,我們後代有責任守護好它,並修復好再代代傳承下去。”陳修俊6日指著陳氏古厝對訪客如是説。

  陳修俊係福建省福清市陽下街道作坊村村民,被譽為“福建民間收藏第一人”。他的家被稱為“民俗博物館”,藏品有林則徐手書牌匾以及各種秤砣、箸籠、傢具、煙斗、石臼、瓷器、陶器、木器、服飾、眠床等,數量達數萬件。

  座落在福清市陽下街道作坊村的陳氏大厝,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走近陳氏大厝,即能感受到古厝深厚的歷史。古建築群保存尚完整,六座院落寬敞開放,一字排開,被稱作“六扇厝”。古厝為三進式中軸線土木結構,現存44間房。

  步入古宅,古老的房樑戶牖上,處處可見極其精緻細膩且繁複的木刻裝飾。梁、柱、門、窗、鬥拱,堪稱“有木結構,就必有雕刻”,此外,古民居內處處可見磚雕、石雕、泥雕,靜靜述説著數百年來的陳氏家族歷史變遷。

  “據祖輩相傳,這座祖厝僅奠基就花了27年,古厝裏的窗花、花板、雕梁畫棟,光雕工就雕了三代人;一座房屋建造了好幾十年;古厝屋檐上的一根金絲楠木,當年僅購買及運輸成本達1000萬大銀;古厝正面墻頂上的各種圖案、人物瓷片等裝飾,當時花費了近百萬大銀;僅古厝用的奠基石、方正石、條板石等,就劈掉了後山的半座山頭。”陳修俊介紹説。

  但是,經過了二百多年風雨滄桑,古厝部分墻壁已倒塌,門、窗花、門扇遺失,部分檐、椽、脊檁、枋、橫栱等構建折斷或斷裂,房屋漏水。

  看到祖厝如今凋落,作為作坊村陳氏後人的陳修俊心急如焚。他在房屋主人集資20萬元基礎上,捐資200多萬元人民幣修繕。古物件收藏愛好者的陳修俊對於古民居的修繕有著自己的見解,“修繕並不是重建,要修舊如舊,得原封不動地保存原有的建築原貌,一磚一瓦均不能遺棄,要有原有的厚重感與歲月感。”

  修繕前,陳修俊多次邀請了省裏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前來指導。他還從家裏幾十年來珍藏的木頭,精心挑選出與古厝相匹配木料用於修繕。除了捐資捐物外,陳修俊還親臨現場,監工指導、購買材料與構件。他既出錢又出力,裏裏外外忙得不亦樂乎,初步打開了修繕局面,。

  這不是陳修俊頭一次捐贈古物構件。位於福清漁溪鎮的黃檗山萬福寺,是中國禪宗一大道場,也是日本黃檗宗的祖庭,它在佛教對外交往與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來自黃檗山萬福寺的文物流落於民間。2016年4月,萬福寺200多年前流失的4個清朝佛塔構件在陳修俊的熱心捐贈下回歸寺院,讓遺失的黃檗文化得以重拾。

  此外,位於福清一都鎮王坑村的古驛道上的宋代古廊橋,歷經近千年的風雨,石板橋依在,橋上的古廊橋構件卻早已不知去向。2017年初,陳修俊獲悉古廊橋現狀後,捐贈自己收藏的價值30多萬元的清代廊橋構件,對廊橋進行修繕。

  “為了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保存與延續,保護文物的責任感讓我要去做這些事。”陳修俊説,要修繕如此重要的古建築物,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他表示將儘自己的那份綿薄之力,讓這座古民居得以延續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