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進問津書院:這座曾屢毀屢建的書院,正改變鄉風

2018年12月03日 08:4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武漢12月1日電(記者 宋宇晟)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機構,傳統的書院在今天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不少地方也依託傳統,重新修繕了當地的書院。

  但這些書院在今天,是否還有其現實意義?今天的書院又應以何種身份存續?

  11月30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路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湖北武漢的問津書院。

  “問津”從何而來?

  “問津”二字源於“孔子入楚問津”的史籍記載。

  《論語》和《史記·孔子世家》,均記載了“長沮、桀溺耦耕,而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一事。

  清康熙時《書院志·本末原序》,對“問津書院”之歷史演變,作了較為系統的概述。

  其中首先記述了西漢劉安在此處建孔廟;而後唐代杜牧在做“黃州守”時,於此“立廟祀先聖,興學士”。

  到了南宋孟珙守黃州時,則“立廟設學,作屋千間,以居遊士”。元初,又有江西之名儒龍仁夫“立院講學”。

  武漢大學教授黃釗考證,萬曆年間,書院重修,並以“問津”為其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

  黃釗據此認為,在明代萬曆時,“問津書院”的基本格局和辦學體制,已經較為完備。

  屢毀屢建

  問津書院歷史悠久,但其延續期間,屢毀屢建。

  元末,書院毀於戰火,明朝復修;明末又遭兵毀;清同治、光緒年間又數次復修並擴建。

  民國二年至四年,書院再次大修。也正因此次修繕,問津書院中出現了民國時期的建築,兼有中西方建築之風格。

  此次大修後,書院逐漸年久失修,後又再遭損毀,成為歷史遺址。

  2012年起,武漢市新洲區實施問津書院(孔廟)百年大修工程。

  工程參照清末《問津書院》新廟圖的總體空間佈局修繕本體,完成了大成殿、講堂、文公祠、仲子祠、諸儒祠、隱士祠等文物的維修;又修復了潔粢齋、奉牲齋、酬庸館、齋宿館、魁星樓、文昌閣、儀門、理事齋、照壁、圍墻、廊廡等保護性設施。

  今日問津

  維修之後的問津書院要如何發揮作用?

  “保護是我們的的責任,利用是我們的使命。”

  武漢市新洲區問津書院管理中心主任陳清平認為,儘管現在問津書院的學宮性質已經不復存在,但在教育文化遺産價值上,依然具有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功能。

  在他看來,對於問津書院的利用應當充分考慮教育載體這一功能。

  修繕後的問津書院舉辦了“問津書院儒商文化高端對話”、“問津文化”講壇,目前又成為武漢大學國學院問津書院研究基地、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問津書院研究基地、湖北省國學教育基地。

  除了教育、研究功能,今天的問津書院還成為武漢鄉村儒學研究推廣中心。

  地處鄉村之間,成為問津書院推廣鄉村儒學的有利條件。

  湖北省問津文化發展促進委員會副秘書長霍華先介紹,這種推廣主要立足當地,宗旨是繼承弘揚問津文化。

  “我們在鄉村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是在鄉村講忠孝,開展此項活動就是為了提升民眾道德水準、促進家庭和諧。”

  此外,問津書院還舉辦“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和“重走問津路徒步大賽”等賽事。

  陳清平説:“我們要將問津書院傳統的學校教育功能和原有的社會教育功能進行延續、拓展和轉變,開拓新思路,發揚問津書院興學育才的教育宗旨,使其真正成為國學教育基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