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敦煌石窟裏的古代重陽:古老養生大法揭示健康秘笈

2018年10月18日 07:4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10月17日電 (記者 崔琳)10月17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人們除了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也祈求健康長壽,中國更是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解讀了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文獻中古老養生大法和有關古代重陽的民俗活動。

  古人認為人生五福最首當是“壽”,有了健康長壽的願望,必然催生各路養生之術。敦煌研究院解讀稱,敦煌文獻中就保存有一套科學的食療養生大法,其中很多類目,現代人仍在沿用。如: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食療本草》殘卷,收藥26味,詳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雞、鴨、魚、肉、水果、蔬菜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單方驗方等。

  敦煌遺書《呼吸靜功妙訣》還載有可使人表邪得解、氣血得補、脾胃得健、腎氣得固,哪不好治哪的“神仙粥”一方,即: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兩在內,尤妙。食粥後,用好熱酒,飲三杯妙。

  同時,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運動對生命的意義。唐宋時期,敦煌流行登高活動,正如《太平禦覽》載《齊人月令》所言:“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要順應季節的變換,調飲食、養精神、練形體,才能達到好的養生效果。

  此外,中國古代素有“養身即養怡”的觀點,認為養生不僅包括四體康健,更重要的是修養內在素質,而只有曠達的心胸,才能獲得強健的身體。

  為此,古代敦煌人崇尚佛教,抄經、觀想既是他們表達信仰的活動,也是修養心性的方式。擾攘的塵世,忙碌和浮躁滋生的雜念,擾亂著內心的寧靜,通過抄寫經書,在過程中覺醒悟道,怡養性情,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

  敦煌研究院解析稱,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之食飲,置身天地萬物之間,親近自然,適度運動,方能通達心胸、廣聞博見,獲得內外身心之調養,這便是古老敦煌養生之要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