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舉辦"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
人民網北京9月14日電 金秋九月,故宮博物院于神武門展廳舉辦“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本次展覽展出文物約350件,來自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貝納基博物館和希臘水下文物監委會。
“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的展品打撈于一艘西元前一世紀的沉船,這艘船從希臘化的小亞細亞沿岸港口出發,駛向義大利的羅馬共和國,不幸半途沉沒於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水域。
據悉,1900年,一群海綿採集者在這裡的50米水下意外發現了沉船,觸動希臘當局和考古工作者開展了一直持續到次年的水下考古工作。這次打撈行動承擔了巨大風險,克服了許多技術困難,在世界水下考古事業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1976年,希臘文物管理部門又在安提凱希拉島組織了一次考古行動,對沉船遺物做進一步打撈。這次使用了先進的電子監控設備和更為科學的打撈技術,發現了很多被遺漏的文物。
兩次考古行動獲取的文物品類非常豐富,包括船板、陶瓶、食物、磨盤、武器、樂器、人骨、大理石雕像、青銅雕像、珠寶首飾、銀器、玻璃器、臥榻構件等,讓我們獲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雕塑藝術、手工生産和奢侈生活等方方面面。
由於在水下浸泡兩千多年,許多文物已經被腐蝕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中看到珍貴的歷史資訊,也能欣賞到殘存的古典藝術之美。
為突出展品韻味,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設計師在神武門展廳做了精心設計。海藍色被選為展覽主色調,展品放置在白色展臺上。藍色象徵海水,白色象徵海底細沙。一個巨大的大理石馬軀幹和眾多紅陶器皿堆放在一起,底下鋪滿沙子,仿佛是當年水下的場景再現。櫥架上擺滿了船員們使用過的陶燈、陶瓶等生活器具,似乎讓我們看到艱苦的航海旅程。
一組大理石雕像儘管不再潔白細膩,我們仍然能從它們殘存的形狀中辨識出古希臘寫實主義雕塑的高超技法與迷人魅力。比如一個做出屈蹲姿勢的男孩雕像,應該是一名摔跤運動員,正面向對手,準備奮力一撲。人物的比例、肌肉、神態,均被刻畫得非常到位。
青銅雕像中有一位“安提凱希拉哲學家”特別引人注目。他只剩下了頭部、手臂、雙腳和衣服殘片。“哲學家”面部表情嚴肅,雙目炯炯有神,頭髮捲曲蓬亂,鬍鬚則梳理得非常整潔,他的形象與當時犬儒學派的學者大致相符,所以被冠以“安提凱希拉哲學家”的昵稱。
考古學家在沉船中發現了古代臥榻的構件。臥榻是希臘羅馬時代奢侈生活的見證,在很多浮雕藝術中頻頻出現,留存下來的實物卻不多。沉船是古代航海者的悲哀,卻是封存歷史的時間膠囊。也許正因棲身於沉船,臥榻構件才得以為今人所見。設計師用有機玻璃還原了臥榻的全形,把不同構件固定在相應位置上,讓觀眾知道這些構件曾經是臥榻的哪些組成部分。
展覽還展出了極為精美的玻璃器皿。在遙遠的古代,玻璃工藝已經悄然興盛,特別是在古希臘羅馬文明中,玻璃器皿的藝術性特別高,品質也非常出色。
安提凱希拉沉船上的貨物本來是要運抵義大利的,它們大概是羅馬貴族們訂購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在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共和國已經成了掌控地中海大部分地區的霸權國家,即將搖身變成羅馬帝國。它與古老的希臘文明在碰撞中融合,通過類似的海上貿易從希臘文明區源源不斷引進物質與文化,逐漸促成了羅馬文明的繁盛。
這艘沉船,並不只是一個狹小的海上生存空間,它還構成一個古老文明與一個新興帝國之間互動的紐帶,既讓我們看到了希臘,也讓我們看到了羅馬,將二者之間密切的物質文化交流靜靜定格在幽深海底。
“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將從2018年9月14日持續到12月16日。(鄭莉湘)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