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洮硯世家唯一女制硯師:一雙糙手傳承千年手藝

2018年09月05日 08:2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9月4日電 (閆姣)“嗞…嗞…”位於蘭州的“卓尼縣洮硯李琴娟傳習所”內傳出一陣打磨石頭的聲音。李琴娟正坐在凳子上,手握一把平刀,神情專注地磨著置於案上的石頭。隨著刀具在石頭上摩擦,李琴娟不時擦去鏟下的粉末。

  數十分鐘過後,汗滴從李琴娟臉上滑下,彼時,石頭表面已十分光滑。接下來,還要經過雕刻、打磨、拋光等10余道工序,運用平刀、尖刀、園刀等近30種刀尖各異的刀具,一塊原石才能被打造成極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洮硯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産于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以石色碧綠、石質溫潤、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稱譽文壇,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

  現年30歲的李琴娟出生於制硯世家,其祖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洮硯雕刻傳承人李茂棣,兩位兄長分別是國家級、甘肅省級傳承人,她自己也是甘南卓尼縣級傳承人。

  “我沒有爺爺和哥哥們那麼大的名氣,但特殊的一點是,我是家族裏唯一的女制硯師。”李琴娟稱,通過學制硯手藝,在蘭州市創建傳習所的,卓尼全縣也只有她一名女性。

  “我一個女生制硯,困難還是挺多的。”在李琴娟的記憶中,制硯是極辛苦的。“爺爺那個年代,制硯全靠手工。用來借力的肩膀,握刀的手上長滿了老繭。”記者看到,李琴娟握刀時青筋凸起,石頭的粉末“鑽進”她皮膚的紋路,每道痕跡清晰可見。

  李琴娟告訴記者,剛開始學雕刻時,手經常會磨爛,時間久了,就變成老繭,像幹農家重活農民的手,十分粗糙。“雖然皮膚變糙了,但正是這雙手傳承了老手藝,我很自豪”。

  制硯有危險性,也要求制硯師力氣大、腦子活、有耐心。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學藝之初,因力氣和經驗都不夠,李琴娟經常將原石磨得凹凸不平,只得廢棄。後來在爺爺、父親及兄長的悉心指導下,李琴娟掌握了洮硯雕刻各種刀具的操作,能獨立完成傳統洮硯的雕刻。

  在過去,洮硯一般為“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等題材,加以鏤空的的雕刻技法。“鏤空技法雖極具觀賞性,但易破損。”李琴娟稱,後來在與國內其他制硯大師交流時,她借鑒學習“淺浮雕”的雕刻技法,並加入她依據石頭紋路設計的山水、飛天形象等。“既美觀,又便於保存和展覽”。

  傳習所內的方桌和玻璃櫥櫃中都置有造型精美的洮硯,但據李琴娟介紹,這門古老的制硯手藝或將面臨失傳的窘境。“很多年輕人認為制硯太苦太累,不願學習。”李琴娟稱,雖然兩位兄長和她都竭力推廣洮硯,但價格過高、不易攜帶等諸多因素還是限制了洮硯的發展。

  制硯已變成李琴娟的愛好,現在,她已“沉迷其中”。“我熱愛制硯這門手藝,我希望能盡微薄之力,讓其一代代延續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