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寫真: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2018年08月20日 09:5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題: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踏上臺北艋舺大道旁的和平青草園,鼓聲鼎沸、人頭攢動,由“90後”組成的布袋戲團演出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一旁的八家將畫師正為家長懷中的幼兒描畫臉譜。

  18日,艋舺生活節為規劃多年的艋舺城市博物館拉開序幕。這片臺北古早風最為濃郁的城區,生機盎然。

  艋舺,被視為臺北的發源地,在清朝末年商賈雲集,繁榮樣貌一時無二;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按照日語發音將此地易名為萬華,並沿用至今。

  數年前,一部同名電影將此地的名氣再度打響。時至今日,遊客因影片劇情,只知艋舺曾是幫派林立的魚龍混雜之地,而不了解這裡因不同時代的建築交織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比如剝皮寮始建於清朝,隔壁的廣州街是日據時期的主要街道,與其垂直的康定路則是在兩蔣主政期間建設、命名的。”四代家人皆居住于艋舺的施景耀站在地圖旁,向中新社記者講述,“這裡經歷數百年的歷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環顧四週都是古跡、老房子,非常適合作城市博物館。”

  近年,臺北市政府陸續研擬包括北投、大稻埕、城中、艋舺、城南在內的五處城市博物館。用市長柯文哲的話介紹,這裡將是“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古老的歷史建築、充滿風味的老街區,加上各種創新元素,這些地方不再只是熱鬧的舊城區,還是一座活的、突破空間限制的城市博物館。

  據了解,截至目前,萬華區內已有上百家傳統店舖加入移動支付的行列。施景耀説,透過策展,希望人們進入艋舺的每一間店家都能感受到現代科技元素和在地生活氣息的結合,體驗類似博物館般的人文蘊含。

  在當日的生活節上還能感受到,城市博物館項目正在使“老”艋舺煥發“新”面貌。

  位於艋舺核心區的龍山寺是臺北流浪民眾的聚集地,相當數量的無家可歸者拖著行李在此艱難度日。多年來,艋舺都是全臺北人口老化及外流最為嚴重之地。街邊的攤位前,名為“培根市集”的活動則為艋舺帶來年輕元素。

  “培根市集並不賣培根,而是指培力和草根。”志工林玲安説,這個活動由臺北的20多個社會服務團隊組成,它們致力於就業服務、社區營造、食農教育等方面工作。希望透過培根市集的品牌,幫助社會弱勢人群,改善老城區居民生活。

  另一位年長的志工徐天卓介紹,“培根市集”的社服團隊經過組織策劃,幫助露宿街頭的人們自食其力,做一些手工品並協助販賣。團隊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其中很多是大學生,“我為這些年輕人感到驕傲”。

  可以看到,不論是志工還是遊客,年輕人是生活節上的主要面孔。在城市博物館策劃團隊的帶領下,傳承數代的店舖于年輕掌櫃的打理下,現代感、科技感十足。傳統文化與文創理念的結合,讓艋舺繼續發揮“老”的優勢,同時煥發新能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