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綜藝讓詩歌穿越千年感動你 刷屏背後有何深意?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7日電(袁秀月)春節亮相的文化綜藝節目《經典咏流傳》,目前已經播出了四期,話題性+好評度仍然不減,豆瓣評分9.0分,第四期播出後,“毛不易廖俊濤”、“曹軒賓別君嘆”也相繼登上熱搜。
古與今交相輝映。一千多年前,王維在渭水北岸的咸陽城把酒送別自己的好友;李白“月下獨酌”,只能邀請明月和影子對飲;而楊炯面臨邊關戰報,憤而寫下“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一千多年後,陜西歌手曹軒賓用陜西方言重新演繹了離別情;毛不易、廖俊濤共唱“獨酌”,千年的孤獨得到緩解;張衛健攜手現代軍人齊唱《從軍行》,氣勢更顯豪邁。
我們為什麼仍然愛詩?因為詩的背後,都有人。穿越千年,先人們的嘆息都在今天得到回應,那些失落過的、激蕩過的文字亦在今天打動無數人。
那些激勵過我們的詩
在春節期間,《經典咏流傳》播出第一期節目,一首《苔》火遍網路。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為何能瞬間讓人感動?
袁枚在作這首詩時,估計也沒想到。作為乾隆時期詩壇眾口交讚的“才子”,袁枚在詩文上極具天賦,作詩推崇“性靈説”,生活中則重視生活情趣,喜愛園林、遊山玩水。在今天來看,袁枚就是十足的“暖男藝術家”。
也難怪他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袁牧本人生活並無大坎坷,但卻對生活中的自然生命力有極高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在他眼中,生長在陰暗潮濕之地的苔蘚,也可以像牡丹一樣盛開。
如果説袁枚寫出這句是感嘆佩服,那麼,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新中小學的梁越群小姑娘説出這句就沒那麼輕鬆了,這裡面有她的人生。
她不是被苔蘚鼓舞的人,她就像苔蘚。所以,當她唱出這首歌,當梁俊老師告訴學生們,要像牡丹一樣盛開的時候,我們才如此感動。
跟梁越群一樣,誰又不是苔蘚呢,誰又不是像米粒一樣微小的存在呢?
有網友説,自己跟梁俊一樣,小時候都不是最優秀的,所以才了解孩子們渴求被關注被肯定的感覺。
關注微小的不只袁枚,王維也有首小詩《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山中最鮮紅的木芙蓉花,在寂靜的澗口中獨自開了又落。王維這首詩寫的也是花,但卻夾雜著自己的體悟,透著禪味。
那些説出我們心聲的詩
一千兩百多年前,當交通全靠馬,通信全靠信件的時候,王維要送別自己的朋友,從長安出發到新疆庫車,此去一別,相見遙遙無期,更重要的是,不知前路如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十里長亭,終有一別,王維將離別情放在了酒和詩裏。
《唐詩鏡》評價這首詩,語老情深,遂為千古絕調。後來,這首詩也被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之一。
雖然有了飛機、高鐵和網路,離別之情卻仍能觸動每個人。離別之歌也經久流傳,李叔同的《送別》,周華健的《朋友》,朴樹的《那些花兒》都成為送別金曲,畢業各奔東西時、宴席散盡時,合唱聲就會響起。
曹軒賓的《別君嘆》中也唱道,“低吟白雪逢陽春,送君別去無知音。”這是新加的詞,也勾畫了千年綿延的離別苦。
而在節目中,曹軒賓還請到了一把南宋的古琴,由古琴演奏家趙家珍現場彈奏,與曹軒賓的曲完美融合。一千多年前的詞,八百年前的琴,今天的演唱者,這何嘗不是在説,送別之曲,從未消亡。
那些寬慰過我們的詩
千年變換,變的是物,不變的是情。
國學大師錢穆曾説,讀詩不是為了成為詩人或文學家,而是學會欣賞,通過欣賞接觸到更高級的人生,獲得一生中無窮的慰藉。
在《經典咏流傳》第二期中,歌手黃綺珊唱了蘇軾的《定風波》,無比契合。
宋神宗元豐五年,初春微寒,蘇軾和一幫朋友出遊,不料卻遇上風雨,朋友都被淋得狼狽,唯獨他不覺得。雨停後,遂寫下這首《定風波》。時年,蘇軾正謫居黃州。
不要害怕外界的風雨,不如吟詩作嘯從容而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不是比馬更輕便嗎,這有什麼可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將他的心境和人生態度展露無遺,面對眼前風雨等閒視之,從容面對人生沉浮榮辱。
黃綺珊在節目中也説,“無論處高、處低、處貴、處賤,你要感謝你過去的光榮,也要感謝你過去的苦難。我從三歲開始唱歌,到七十歲那天,我還會熱淚盈眶,如花似玉地繼續唱歌。”
年少出道,曾在酒吧駐唱,曾遭遇過失敗的婚姻,20年後才真正迎來自己的光芒。如今在舞臺上,黃綺珊早已人歌合一,《定風波》講的是蘇軾的故事,也是她的故事。
《經典咏流傳》為什麼能夠引發眾多共鳴和討論,這跟節目組的選材分不開。
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曾説,節目所選的詩詞要對當下的中國社會有一種關照性。
只有這樣的情感,才能夠穿越時空,被當下的中國人讀懂。古詩就像是我們與先人之間的一個紐帶,那些最簡單的情感,往往最能在這紐帶上流傳,並感動無數人。
那麼,你呢,最讓你感動的是哪首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