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咏流傳》以情化人再創文化節目新高度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蘊藏獨特力量的傳統經典,在每一代中國人的心裏種下信念的種子,像燭火一般指引著後人前進的方向。
俗話説,古今相通。當我們用恰到好處的方式親近字裏行間的中國精神,深入領會了情感力量和思想內涵,會發現不僅離不開它,自身也變得愈發強大而富饒。不過,這種親近,絕非一次簡單的遇見就能達到的,探索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尤其需要時代邏輯、系統手法和融合思維。
大年初一開始,央視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經典咏流傳》三天聯播,用流行音樂傳唱經典詩詞,為觀眾帶來16首動人的經典之聲。節目一經亮相,就在豆瓣斬獲9.4的高分,創造了文化節目的最高評分,産生超過20篇“10萬+”熱文,《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億萬中國人記住了它》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共青團中央、央視新聞、教育部新聞辦、文匯報等超過30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公眾號轉載,帶動《苔》視頻點擊總量突破4000萬,成為春節期間最熱門的一首歌曲,各方口碑可謂全線飄紅。“經典咏流傳”“王俊凱經典咏流傳”“巫漪麗”“潘鼎坤”“陳涌海將進酒”“鳳凰傳奇 將進酒”等關鍵詞相繼登上熱搜榜。“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作為狗年第一勵志流行語錄,點燃了眾多年輕觀眾。
《經典咏流傳》成功讓詩詞與音樂、古典與時尚、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凝練並磨合出了“共同心聲”。在我看來,這檔節目有點集大成的意思,如果用一個字表達我對這檔節目的感受,那就是“情”字。通過一系列頗具探索和引領意義的綜藝實踐,央視越來越找到當今電視節目最為根本的脈絡——共同的情懷、共通的情感、共振的情緒。
第一個“情”是“情懷”。現在的綜藝節目類型極大豐富,但在所有平臺中,只有央視始終堅守高品格、大氣象、多樣態的文化陣地,多點開花,蔚為大觀。《經典咏流傳》作為央視在2018年的全新文化力作,所有的內容選擇、歌手選擇、嘉賓選擇都彰顯著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是什麼呢?就是價值擔當。
節目跨越古今,貫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脈絡。那些緬懷的、咏嘆的、懷念的、尋根的情懷,屬於我們華夏民族的每一份子。德高望重的胡德夫先生,將臺灣一個千年古謠的名字和元曲《天凈沙·秋思》融合在一起,創作了一首千回百轉的《來甦·秋思》,共同喚醒我們血液裏永恒的鄉愁。從《三字經》到《聲律啟蒙》,化繁為簡的國學經典,飽含著先人獨特的處世智慧和生活感悟,咿呀學語的孩童在似懂非懂中搖頭晃腦所習得的,是傳統文化中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珍貴觀念。
《經典咏流傳》和詩以歌的現代演繹,某種程度上集體表達的是對我們的先祖、對我們的文脈、對我們的傳承、對我們的價值的一種默念、認同和記憶。這種情懷,正是體現國家大颱風范的關鍵。停留在娛樂層面的節目無論如何深入,都抵達不了這層境界。
第二個“情”是“情感”。真正打動人心的,一定是人本身。《經典咏流傳》非常嫺熟地尋找了直擊我們情感的人物和故事,強大的共鳴感穿越時光,讓古人和今人“精神握手”。
迅速引爆現象級傳播熱度的《苔》,孤獨了300多年之後,被支教老師梁俊和貴州山區的孩子一夜唱紅,“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為什麼讓人熱淚盈眶?因為情感照進了現實,涵養了每一顆雖然平凡卻心懷夢想的心靈。
大器晚成的歌手黃綺珊演唱《定風波》,無形之中用她的人生故事,和“傳奇中生,艱難處活,偉大中死”的蘇軾來了一次穿越時光之門的對話。他們共同詮釋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用泰然自若的曠達心境希望告訴更多人:人生總有順逆、榮辱和福禍,我們需要修煉一種超然、自足、完滿又熱情洋溢的境界。縱然命運沉浮,也能笑對風雲。
在中華文化的孕育與發展歷程中,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將博大精深的中華語言化成了連接時間、空間與情感的紐帶,《經典咏流傳》用朗朗上口、涓涓入耳的旋律,喚醒它們強大的力量感,尤為注重講述人物與詩詞、與音樂相關的人文故事或生命體驗,將千百年流傳下的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或境界與當下時代緊密結合,找到共同的精神之源,讓其中蘊含的中國風骨古今觀照,得到傳承和發揚。透過節目,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活力、不屈的渴望,它們觸手可及,屬於今天的每一個中國人。
第三個“情”字是“情緒”。《經典咏流傳》的敘事邏輯十分清晰、自然、流暢,它沿著一種行雲流水的情緒狀態順著去走,毫不擰巴,步步開闊,漸漸昇華,用極盡細膩的製作手法去鋪陳觀眾的情緒,頗有曲徑通幽之妙。
每期節目6首左右的詩詞改編,每首作品先主持人撒貝南先吟詩詞原篇,再邀歌手現場演繹,接著分享創作過程和內容感觸,然後進入“鑒賞時刻”,由康震、王黎光、庾澄慶、曾寶儀四位“經典鑒賞人”從文學、音樂、情感等多個角度深度剖析,其中還會穿插邀請和作品本身關係匪淺的特別人物。整個過程由點到面、由淺及深、由古到今,節目帶著我們進入廣域時空去感悟詩樂之美,仰慕之意、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經典咏流傳》還帶著一種濃烈的儀式感,在集結文藝圈力量的同時,依託國家平臺、發動全民傳唱、打造全民經典。節目將線上線下渠道貫穿融通,為參與的音樂人賦予“經典傳唱人”身份,與之同時,場內場外的“跨屏心動”,讓每位觀眾乃至聽眾都可以成為“經典傳唱人”,共同為喜歡的作品累積心動能量,極大調動觀眾的捲入感和積極性,以眾人拾柴之力,帶動新的文化傳唱潮流。它不再是單純的電視節目,而是全民參與的大型音樂文化活動。
如今的電視綜藝都在努力尋找和年輕一代情緒共振的渠道,家國文化的內容其實頗受他們的歡迎,但如果想要進入他們的世界,就得進入他們的“視界”。電視大屏和手機小屏的聯動上,客觀上達成了溝通的通暢、便捷和高效。
總而言之,“情懷”保證了節目的高度,“情感”讓節目找準了共鳴點,“情緒”讓節目如涓涓溪流入耳又入心,它們共同鑄就《經典咏流傳》達到了國家大臺的一流水準。這甚至可以作為綜藝節目的一種製作規律推廣開來,如果我們所有的文化節目都能夠把情懷、情感和情緒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融為一體,那麼經典的流傳必將匯成大海,奔騰不絕。
(作者胡智鋒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