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臨其境》:聲音的魅力
1950年代左近出生的人,只要是純正的電影迷,總會坐下配音控的病根,因為那時的引進片,幾乎全都是配音版。而較早時期打字幕的原聲片,作為平民觀影者,反倒是1980年代中後期方才得見,個人經驗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卓別林的黑白片甚至默片。當然,卓老作品中也不乏配音版。其實,我個人對真正喜劇的感性認知,正是拜卓老所賜。
1980年代中後期是配音譯製片的黃金時代,陳敘一老的上譯廠佔據了這個黃金時代的絕大半壁江山,邱岳峰、李梓、蘇秀、畢克、童自榮、劉廣寧、喬榛、丁建華、曹雷、尚華、于鼎等,成為用聲音塑造角色的知名大咖,或者該叫聲咖才是。那時的金嗓子不是周璇,也不是喉寶,而是他們各型各款聲色繽紛的音質。
其實,早在內參片時期,他們就在默默耕耘,只是不為大眾留意罷了。當然,長影及其前身東影也不乏譯製,只是影響略遜,也只有陳汝斌、孫敖、向雋殊、徐雁、李真等人享有知名度。
那其實也是聲頻的黃金時代,廣播裏的電影錄音剪輯以及廣播劇和小説評書聯播,都可以風靡一時,那是聲音可以替代影像的時代。
真的是風水輪流轉,在院線和視頻病毒性擴張的當下,有聲讀物、廣播APP居然風行紅火,聲頻重又成為大眾的心頭好。這不由得令人想起李雪健老師的一句廣告詞:沒聲音,多好的戲也出不來。只要不是偏要用啞劇抬杠,該説此話真的有理。於是湖南衛視推出號稱全國首檔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真人秀的《聲臨其境》,可謂正其時也。
該節目的廣告詞和節目也是蠻搭:每一個聲音都值得被記錄。由此自然見出芒果臺的市場當量。廣告詞固然精彩,不過説到底,還是有質地的聲音才會被關注乃至吸引——展示聲音的魅力,締造聲音的世界,乃至聽覺享受、耳朵大餐種種,才是該節目推出的要義所在。
《聲臨其境》以臺詞和配音為切入點,每期邀來四位影視藝人同臺競聲,展示考較他們的聲技功力。對登陸該節目的藝人而言,這無疑是聲音之戰。從這個意義上説,本節目自然可以理解為是唱歌節目霸屏一時之後的某種延伸和變身,也不妨與以喜劇小品和影視橋段表演為擔綱的演技競演類節目走紅相呼應。
登陸該節目,老戲骨,實力派,中戲上戲乃至廣院畢業,話劇經歷,臺詞老師,播音尤其配音出身,都是極討巧的正選。誠然,當紅明星的知名度,自然會帶來收視的流量乃至大流量,這是他們登場的優勢,也是節目的看點,更是競聲之後本尊現身時的吸睛漩渦。
就已播節目而言,老戲骨當然不負期待,而中生代和新生代更有出乎逆料的驚艷,趙立新賈靜雯瞬間角色上身,朱亞文週一圍韓雪惟妙惟肖,高亞麟翟天臨張歆藝馬思純令人刮目相看……實力派真的可以由此側漏自己影視知名度之外原本被忽略的額外張力。這是節目的活力所在,也是整個影視行業的希望所在。
當然,影視藝人尤其是當紅或者紅過的明星來做聲音節目,鋻於受眾對他們太過熟悉,聲音的辨識度自然拉高。為了觀賞效果而留有懸念,在未現身而先亮聲的情景下,他們肯定要對自己的本聲適當“化粧”乃至改變聲線,從而達到偽裝和迷惑。這是節目和他們必須調用的障眼和煙幕。於是,節目開播的廣告語——只有聲音的天才才配得上這個舞臺,倒也説得不算誇張。
除了聲音的化粧,因為是現場實配,藝人們想來也都做了功課。此時配音間的氣氛便成為能否出效果的要緊。即便是老戲骨和實力派,也需要良性的互動來獲得放鬆,由此也必然影響他們的投入程度。聲戲也是戲,互動的效應會達成他們的默契,甚至會激發他們爆發驚喜華彩——這正是某期精彩紛呈,某期略嫌平淡的個因所在。
所以,為節目效果計,每期總要保障有一個更其篤定的大咖擔綱,每期也必須要有一個諸如高亞麟韓雪張鐵林這樣搞怪造氣氛的人:除了現場和收視的需要,點燃互動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即便是所謂真人秀,配音間裏依然會有演的成分。舞臺本就是展示表演的平臺,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僅有聲音必然是單調的,兼味的復調才是節目充盈的支撐。
至於配音的所謂二度創作,不外再現和再造。節目第一輪的“經典之聲”環節,當然最需要逼真再現原聲,甚至追求配音行合槽的境界。再現原聲需要調控本身的聲線以呈現多變,但其中當然也難免乃至必須有競聲者自己的再造,於是不妨用搞怪的橋段或曰喜劇的方式來劍走偏鋒,這是綜藝節目之於專業配音的區別所在,也算是前者之作為前者的某種剛需所在。
如果説第一輪的“經典之聲”是競聲者的秀,第二輪“魔力之聲”是對他們聲技的考,第三輪的所謂“聲音大秀”,藝人們由幕後而至臺前,競演某個影視橋段,看起來就是總結歸納性的呈現了。然而,就節目設置而言,這一輪其實反而略嫌游離。因為本環節實在就是劇場表演,聲音反而不夠出位。如你所知,話劇當然並非僅僅説話,而有表演必帶形體,即便二者並重,聲音也不方便獨擅。誠然,作為節目的收剎,這也是無奈之選吧。
最後要説的是,在影像製品更多依賴後期製作的當下,該節目真的具有市場和導向的雙重正能量,因而播出後刷屏引發熱議,收視口碑一路走高,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