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去看博物館?

2018年02月02日 14:07:00來源:東北新聞網

  [摘要] 博物館首先是收藏所,收集、保護具有歷史意義,文物價值和美學典範的實物。其次是展示的空間,向公眾展示這些收藏品,第三是教育、研究和娛樂的機構。我們為什麼要帶孩子去看博物館?因為:第一,向孩子們展示這些物品,讓他們理順人類的文明史、藝術史發展進程,什麼物件在重要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知道什麼是美,如何審美。了解自然世界的歷史。和自然界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大事。學習人類的科學、技術進步等等。第二,培養視覺認識能力。在博物館裏接觸很多與藝術相關的展品,進而分析美的構成,品味風格的演進,提高自己的審美水準。

  記者:姜老師您好!我先問一個基本問題:博物館到底是一個什麼地方?

  姜松::首先博物館是一個收藏場所,收集、保護具有歷史意義,文物價值和美學典範的實物。其次,是向公眾去展示這些物品,根據一個布展思路,把各類展品串聯起來,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這些展品背後的資訊。博物館在展示的同時,也對公眾起到了教育和娛樂的作用。簡而言之,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場所:首先,是收藏所,其次,提供展示的空間,第三,是教育、研究和娛樂的機構。

  記者: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姜松:在國內,博物館主要有七種功能來體現其核心價值。用國際上通行的歸納法,簡單來講,主要就是4個方面:第一是收藏、第二是研究、第三是展示,最後是教育。這是博物館的四大功能,也體現了它的四個價值觀:

  首先是收藏最能夠反映人類文明史的文物,深具審美意義的藝術史品,勾勒自然史演進的古生物遺存,和代表科技進步的産品。其次是通過專業的機構,來對這些實物進行研究。繼而是去展示這些收藏品。最後呢,起到一個教育群眾的作用,針對不同的群眾、不同年齡的孩子進行博物館通識教育,讓博物館的館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記者:請您對博物館的分類作一個介紹!

  姜松:博物館有多種分類方法。可以按照博物館展示內容來分,如:考古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還有綜合博物館。也可以按照博物館所有權的屬性進行分類:如國立博物館、省立博物館、市(縣)級博物館。。。等公共博物館。還有私立博物館。除此之外,國外博物館協會還將一些功能機構、教堂和紀念地引申為博物館,比如説植物園、動物園、一些名人的故居,主題公園,還有一些考古挖掘的現場等等。

  記者:我們為什麼要去博物館?我們從博物館可以獲得什麼?

  姜松:對於並不經常遊覽博物館的普通群眾,大家經常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去參觀博物館,我和孩子能得到什麼好處?”對於自小接受博物館通識教育的人們來説,博物館是承載人類文明的場所,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每一位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因此,不會有人問去博物館有什麼好處?

  在國內,大家比較重視識字、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從幼兒園開始背誦唐詩、宋詞。。。歷史學習也都是在課堂上由老師口述而來。可是西方人則認為,接觸歷史、尤其是藝術史,最直觀和形象的方法就是去參觀博物館。通過對博物館裏的實物的學習,利用視覺形象構築個人的歷史觀。在了解文物精彩的背景故事的同時,學習到歷史知識,當然也經歷了一次審美體驗。

  記者:我們為什麼要帶孩子參觀博物館?

  姜松:第一,是讓孩子們理順人類的文明史、藝術史發展進程,什麼物件在重要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知道什麼是美,如何審美。了解自然世界的歷史。和自然界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大事。學習人類的科學、技術進步等等。

  第二,培養視覺認識能力。在博物館裏接觸很多與藝術相關的展品,進而分析美的構成,品味風格的演進,提高自己的審美水準。

  當你看到特別能打動你的一件藝術品的時候,你就會由衷地去讚美它。這種讚美的是不帶任何功利心的。小孩子能夠從小發自內心地去讚美,才會對他未來的生活、他的完美人格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認為“真善美”這三件美德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首先你要有發現“美”的眼睛,然後“真心”地去讚美它,從中獲得一種“善”的正能量。當然,在參觀、領悟博物館的過程當中,接觸到文明之光和藝術之美的同時,也會對孩子們性格的形成産生一定的影響。徜徉在博物館中,孩子們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學會安靜地、耐心地觀察事物。在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你不能一路小跑地,匆匆忙忙地觀覽,這樣即使“看到了”,也不會印象深刻。要學會“慢觀”和“冥想”。在你學會“慢下來”的同時,就會多幾分從容,少些許浮躁。

  記者:孩子參觀博物館與我們成人看博物館有何不同?

  姜松:首先要把孩子分為不同的三個年齡段吧,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初中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由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人生經歷與領悟能力不同,興趣點和認識世界的出發點也存在差異。因此,我們在針對不同年齡組的孩子們時,我會制定出不同的博物館遊覽方案,在講解、互動環節和教學形式上都有所不同。

  與成人博物館通識教育不同之處,首先體現在博物館遊覽時間上,他們不能象成人那樣,安排時間過長(會影響參觀效率),內容太過繁雜也不利於吸收。帶領小孩子參觀,通常都是安排在兩個小時以內。

  第二,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就會安排現場互動節目和情景對話,讓他們談自己的觀感,在開發、引導中提高認知水準。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孩子還小,對“大人的世界”理解困難。國內少數博物館為了保護展品,甚至限制小小孩入館參觀。其實,博物館教育一定要從很小的時候抓起來,使他的對博物館的感觸融入在血液裏面。更何況,孩子們對視覺形象都具有超強的領悟能力。我舉個例子:以前我曾經給小學二年級的一班孩子講述藝術史。講座中我還安排了一個互動環節,就是在講解前讓他們安靜地觀察一幅名畫(五分鐘),之後説出對這幅畫的第一印象。我準備的畫作是《蒙娜麗莎》。小朋友沒有人能夠説出是誰畫的,收藏在哪等一系列背景知識。可是,當他們在討論觀感時,會説出“笑得很神秘”,“背景的景物有霧霾”,“手畫得好看”……等等一系列對於畫作“一針見血”的觀感。人們在童年期沒有學會讀寫之前,就學會了看圖,對於圖像的感知其實是十分的敏感,也是通過博物館通識教育,進一步有目的地培養視覺感知能力的黃金時期。

  那麼針對於年齡大的這兩組孩子,我就會增加有關作品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的分析。介紹一件文物或畫作的內涵:它的作者,製作年代,製作方法,收藏和考古發掘過程,它有什麼歷史資訊。所以年齡越大,會給他們講更多的歷史知識。

  我覺得博物館最有趣的事,就是把歷史背景連成一條線。所謂連成一條線,其實就是在策展。讓你更多的去用你自己的想法來把博物館不同的展品連在一起。所以針對高中年齡的孩子們,培養他們的策展能力,就成為博物館教育的一項內容。通過對不同的博物館裏文物的選取和了解,讓他們設計一個暗線主題,把文物聯繫到一起。其實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記者:聽説您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的博物館知識講座,我的問題是:針對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以及社區受眾,講座內容和方式上有何不同?

  姜松:我近幾年在一些學校裏面舉辦過多種講座,包括針對小學、中學、大學裏不同年齡的受眾。其中,對於高中階段的孩子,我們會給他準備大量的有關博物館的閱讀資料,包括一些視頻,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博物館的知識,開發孩子的興趣。尤其在方法論上面也會去引導孩子,怎麼開發出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的資源。還有一點極其重要,就是每次去逛博物館都帶著問題去,帶著問題出。就是你每次去逛博物館都會遇到很多你聞所未聞的館藏,你也許會感到一時的困惑:這個展品到底是什麼。這樣就會帶著問題,回到家中尋找各種途徑來進一步的學習。

  記者:您寫了幾本有關於博物館的書,都適合孩子們讀嗎?適合多大的孩子讀?主要內容是什麼?

  姜松:目前為止,我有兩本書出版上市,第一本出版于2015年。那年暑假我帶著楊鴻年合唱團去義大利參加一個音樂節的比賽。合唱團團員的年齡差不多就是從初二到高三。除了比賽呢,合唱團還在訪問間隙安排了遊覽,像參觀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的博物館、名勝古跡等等。在去義大利之前,我就先在微信上面發了很多的文章,為孩子們預習未來的旅程。《博物館的活色生香》一書基本上都是當時的預習作業,後來就整理成書了。那未來呢,隨著我們更多的在各大中學、小學的講座和孩子的互動,我們可能會更進一步的去開發,面向孩子的博物館普及圖書。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