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收官 凸顯“中國概念”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在29日晚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小提琴大師馬克西姆·文格洛夫世界首演了《悲喜同源》之外,一群身著土布草鞋的雲南農民合唱團更是以天籟之聲驚艷了觀眾。
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出自中國作曲家陳其鋼之手,由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澳大利亞墨爾本交響樂團、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美國新澤西交響樂團共同委約創作。《悲喜同源》全曲演奏時長為24分鐘,其主題素材來自於著名中國古曲“陽關三疊”,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離別情愫。
北京國際音樂節早在2002年提出“中國概念”,並於當年就為中國作曲家葉小綱、陳其鋼等人舉辦了作品專場音樂會。隨後音樂節又連續多年推出郭文景、溫德青、周龍、葉小綱等中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今年更是舉辦了一場史無前例的10小時“交響馬拉松”,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青島、昆明的9個樂團共襄盛舉,集中體現了中國交響樂發展的最新成就。
文格洛夫的演奏依然保持水準,他坦言,“陳其鋼大師作品的技巧非常驚人,對於小提琴演奏來説非常具有挑戰性,其音樂充滿了靈性。”
下半場登臺的雲南苗族小水井農民合唱團是首次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中國愛樂樂團帶來四首雲南民謠,並攜手13歲的鋼琴神童王雅倫傾情演繹貝多芬《C小調合唱幻想曲》。合唱團的全體成員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其演唱方法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至今,既有西方傳統美聲元素也獨具原生態的民族特色。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余隆看來,在古典音樂領域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不僅是中國樂團演繹中國作品,中國樂團演繹西方經典作品也同樣是傳遞“中國聲音”,農民合唱團的演繹亦是海外喜聞樂見的方式。
第二十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過去三周獻上了包括歌劇、交響樂、合唱、兒童音樂會在內的29場演出以及多場公益教育活動。(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