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遺檔案”在展廳展出
2.與老藝人切磋探討
3.查找不足,反復修正
4.為了存檔,每個動作都要精益求精
5.“非遺存檔”
“這個是廟前高蹺中的鷂子翻身、那邊是老鼠窟滾元宵係列……這人物造型捏的真叫個像了……”1月12日,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內,參觀者望著這些以面塑展現的非遺絕活兒嘖嘖稱奇。陳列中的係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品是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塑藝術大師王博制作完成,作為一份特殊的“非遺檔案”,在此進行展出。
王博說,他受邀以面塑形式將一些無法在展廳進行展示的非遺絕活兒和非遺制作工藝展現出來,進行了幾個月的創作嘗試而成。雖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較簡單,但卻是一種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以非遺展示非遺,創作上更是有一定難度。”王博說,為了制作好這些“非遺人物”,他查資料、找照片、看錄像,從中挖掘老絕活兒的藝術特點,最後再進行藝術加工。
[責任編輯: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