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新春熱評

評論:年味是一種文化體驗過程

時間:2014年02月12日 14:2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糾結于社會巨變,年味兒的淡化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惆悵和追問,因此便有了“保衛春節”的口號,激烈中我們似乎找到了一個奪走它的罪魁禍首。於是我們追究和重整各種關於過年的文化符號,從剪紙、年畫、春聯、唐裝到春運、團圓、春晚、廟會……也是一派繁榮熱鬧,甚至有些華麗奢靡,但人們依舊感嘆年味不再。

  年味的濃淡,既不是物質的消費,也不是各種節日符號的簡單裝扮,它是一種文化體驗過程,這個過程的文化要素構成的合理與完整,這種文化再生産過程能否和諧地融入社會生活並深入人心,是年味兒的核心。那種使心靈得到安頓的感受才是年味兒的精華。因此準確地了解年味兒的深層文化要素,無疑是保護“節日”這棵文化之樹永遠枝繁葉茂的關鍵。

  千家萬戶,舉國上下,闔家團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默契,更不是一般意義的假日休閒,與現代性商業化節日具有本質上的差異。節日,特別是年節,有著比假日休閒意味更為深刻的公共性。節日的氣氛是一個全社會的共同營造,精妙之處在於這種營造是建立在一個文化支點上,那就是歡樂、祥和,這是個體、群體與全社會最大化的文化認同。小我的團圓、禮俗的互動建立在這種認同的基礎之上。

  個人和群體的公共性行為聚集在年節期間。一年到頭,見上一面、熱鬧一回,有情感的需求,更有一種社會責任的約束和要求。過年的集體性、公益性心態使得全社會都在自覺地維護和共用祥和與歡樂的味道。然而現代化過程中集體主義的缺失和不斷強化的個人化傾向,部分削減了節日過程中的公共性,集體性社會活動的減少和個人自由假日時間觀念不斷強化,在文化要義上混淆了節日與假日休閒的區別,這是年味兒淡化的原因之一。

  年是神聖的,天地人倫,和諧社會,年節在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人與人、人群與人群之間尋找平衡。在中國的年節傳統中,廣泛的社交是對社會組織系統的不斷強調與完善,也成為撫平日常社會生活創傷,修復社會關係缺陷,建構社會安全心理狀態的社會文化定期檢修系統。

  年節落實給每個人的文化體驗是家庭的溫馨,家鄉的熱情和國家的存在感。它是踏實的、歡樂的、祥和的、溫暖的。在這個文化意義上,中國年的文化血脈是永遠不會中斷的。充分認知年味兒的文化內涵和基本要素,是我們認識年節的文化傳統的關鍵,也是真正了解年節文化價值的基礎。年節,作為中國人留給自己安頓精神的時間,中華文明的創造性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蘊盡顯其中。李松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