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齊墓。(資料圖)
明朝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逃亡日本的中國海盜顏思齊和28位結拜兄弟,計劃在日本起義,推翻德川幕府,建立華人政權。起義失敗後,顏思齊和兄弟們來到臺灣,成為繼林鳳之後第二批集體開發臺灣島的大陸人。顏思齊也因此,以海盜的身份,在海峽兩岸被稱為“開臺聖王”。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式藝。臺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臺灣海峽,招徠漳泉移民,對臺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臺王”、“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臺灣通史》為臺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明萬曆四十年(1612),思齊遭宦家欺辱,怒殺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縫為業,兼營中日間海上貿易。數年後積蓄漸富。其聞,思齊奧經常到長崎貿易的晉江船主楊天生結下深交,結識了一批流寓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志士。由於他廣結豪傑,遐邇聞名,日本平戶當局任命他為甲螺(頭目)。
明天啟四年(1624),思齊等因不滿日本德州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日本人民的反抗鬥爭。農曆六月十五日,顏思齊與楊天生、陳衷紀(海澄人)、鄭芝龍(南妥人)等二十八人拜盟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時”。眾推思齊為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齊率眾倉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責任編輯:孟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