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  最新消息  > 正文

兩岸人士:兩岸政治互信要在“九二共識”上有新起點

2012-07-29 08:4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哈爾濱7月28日電 題:兩岸人士:兩岸政治互信要在“九二共識”上有新起點 

  “‘九二共識’不僅是兩岸間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多元化的臺灣社會中的最大公約數;它不應只是兩岸事務性協商的基礎,應該也是未來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鄭安國28日在此間表示。 

  “九二共識”達成20週年之際,在哈爾濱出席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代表就強化“九二共識”認知、維護和鞏固一個中國框架進行溝通交流,提出真知灼見。 

  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香港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討論,形成“九二共識”,為兩會舉行新加坡商談及後來所開展的協商,創造了基本的前提條件。 

  正當人們期待兩岸對話向更高層次發展時,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更把“九二共識”往“一中各表”的方向演繹,或者乾脆直接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受到嚴峻挑戰,兩岸對話、兩會商談完全停擺。 

  回顧這段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説,臺灣出現扭曲與否認“九二共識”與島內的分裂傾向發展密切相關。 

  “假如兩岸互信的基礎動搖了,就是兩岸關係向後倒退的時候,很多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措施不能化為具體。”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致辭上表示,這個互信當然是堅持“九二共識”和反“臺獨”的共識。 

  兩岸關係停滯9年後,2008年6月,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恢復商談並取得實際成果。兩岸關係也逐漸步入和平發展的正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當天上午在開幕式上強調,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建立政治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保持良性互動,是兩黨和兩岸雙方彼此交往的一條基本經驗,確保了兩岸關係大局穩定和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否認“九二共識”開始逐漸成為困擾民進黨發展的最大罩門,並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自食惡果。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説,這證明“九二共識”在島內已經經濟化、民生化、去“污名化”,得到了臺灣民眾的普遍認同,它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的地位得到了鞏固與強化,成為臺灣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撫今追昔,與會學者認為,兩岸雙方應當本著尊重歷史、正視事實、正本清源的態度,還“九二共識”的本來面目,為政治認同與互信的增進清除障礙。 

  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特別注意到賈慶林致辭中的兩個“最為”:過去四年,是臺海局勢“最為”安定祥和、兩岸關係改善發展取得成果“最為”豐碩的四年。 

  “過去已經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效,未來兩岸關係要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兩岸政治互信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起點。”周志懷説,賈慶林主席今天講話提到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國家”,對一個中國框架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全面深刻的闡述,值得兩岸智庫學者研究解讀。 

  嚴安林則強調,政治互信的新起點有賴於加強兩岸政治關係的制度化建設。他提出,有步驟地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常態化,推動兩會互設綜合性的辦事處;通過召開“兩岸和平論壇”進行有關“兩岸和平協議”的對話和討論,實踐軍事互信機制;通過兩岸在涉臺事務中停止內耗,推動兩岸民間組織共同參與國際活動等機制。(新華社記者李寒芳 王子辰) 

[責任編輯:劉承思]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