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園區探索“希望田野”創新之路 變美麗田園為綠色經濟

2018年07月26日 來源: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

  近年來,浙江省仙居縣委縣政府將浙江臺州仙居臺灣農民創業園(簡稱仙居臺創園)作為仙居農業轉型升級、實施綠色化改革、産業興旺最重要的産業平臺,依託生態農業的基礎和方興未艾的旅遊業,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的戰略定位,遵循“政府推動、政策扶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發展思路,堅持“綠色+、旅遊+、科技+、數字+、文化+、教育+、黨建+”的多元化發展模式,變産區為景區、田園為公園、産品為禮品,打造中國最高端農業的“仙居樣板”,加快推進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工作。

  園區先後被評為2017年中國産業園區百強、浙江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浙江省農業高科技園區、浙臺農業合作示範基地、“兩美”浙江綠色發展示範單位,入選首批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省級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産業園,成為全國首個通過4A級景區景觀資源評審的臺灣農民創業園,在對臺交流、“三産融合”等方面先後受到包括俞正聲同志在內的一批國家、省市領導批示肯定。

  築牢美麗田園基礎

  規劃先行。始終堅持規劃的“龍頭”地位,在和縣域總體規劃、縣域産業規劃做好對接的基礎上,立足仙居生態優勢和農業特色,不斷融合臺灣、旅遊、科技等元素,高起點編制仙居臺灣農民創業園總體規劃。確立核心區、規劃區、擴展區、輻射區四個層次,將仙居全縣作為擴展區,臺州市及其他周邊縣市作為輻射帶動區。同時,還著重對核心區進行詳細編制,進一步理清和優化區塊的産業佈局,切實提升臺創園的品味。

  政策先行。成立仙居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和縣長直接挂帥任組長,成立正科級的仙居臺灣農民創業園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園區的各項建設管理工作,出臺了一套扶持臺創園建設發展的優惠政策。同時,採取“一個池子蓄水、多個龍頭放水、一個口子出水”的措施,整合國家部委、省市縣等各類經費扶持園區建設。至目前,共整合資金2.2億元。

  服務先行。縣政府統一部署,各部門發揮各自職能優勢,以“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理念,確保園區建設穩步推進。同時,建立園區駐企幹部服務隊,安排一對一服務專員;實行“一家企業、一名領導、一個團隊”,為其提供政策、技術、行銷等服務;以“黨員示範服務崗”為抓手,變“最多跑一次”為“一次不用跑”,以“媽媽式”的溫暖服務留住企業。至目前,已幫助企業解決問題200多個。

  創新機制激發美麗田園活力

  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範村、鎮、平臺合作的土地流轉程式;出臺土地集中流轉優惠政策、建立幹部土地流轉考核激勵制度和縣領導現場辦公制度。成立工作組深入一線,逐村逐戶丈量核對,切實推進土地流轉;在土地租金的基礎上,增加60歲以上老人補助、優先勞務用工權等優惠政策,確保失地農民利益。通過一系列機制的實施,依法集中流轉土地10000多畝,為臺創園建設創造了條件。

  創新招商引資機制。緊緊圍繞綠色、有機、文化、創意等招商理念,以“三個面向”(面向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招“優”商,面向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招“精”商,面向大企業、大集團招“大”商)為引領,積極引進高端優質品種、資金技術和管理理念,引進科技含量高、示範帶動強、産業發展前景好的項目,壯大園區産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園區。至目前,已落地項目32個,協議總投資26億多元,基本形成從種子培育、肥料生産、種植、養殖、加工、全程冷鏈物流直至終端專賣店的全自營産業鏈。

  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建立基礎設施財政投資、實際項目經營主體自籌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和支援優質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科研機構和科技能手入園投資創業,打造“零障礙、低成本、優服務”的園區發展環境。在組織制度、人才、技術、資金以及環境等方面為園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同時,園區與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簽訂合作協議,融集資資金1億元。至目前,園區已投入各類資金15億元。

  集聚優勢推動美麗經濟建設

  集聚産業優勢。將休閒觀光農業、設施)高效農業、生態迴圈農業作為園區發展的主攻方向。遵循生産標準化、經營集團化、産業融合化、産品品牌化、實施智慧化、創新協同化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推進農旅融合,打造“神仙居”縣域農産品公用品牌。至目前,園區已形成有機農産品生産、農産品深加工、高檔花卉苗木種植、種子種苗研發、特色精品水果種植、名貴中藥材生産以及農業休閒觀光旅遊等産業,擁有1457個花卉、水果、中藥材等品種,打造有機農産品品牌12個,實現年産值2億余元。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産品14個,其中海亮有機蔬菜更是成為2016年G20杭州峰會特供蔬菜。園區已逐漸成為當地及周邊地區農業園區化建設的示範區、農業主體培育的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區。

  集聚科技優勢。以浙江省農業科技園區的成功創建為抓手,結合科技新長征,積極創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園區與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校簽訂合作協議,與中國工程院、浙江省農科院、亞熱帶研究所等形成共建協議,組建園區精英人才團隊,支撐園區高端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至目前,已聘請國外科研專家、院士、國家級專家等12人;引進國內外10多家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入園發展,建立實驗示範基地、引進展示轉化科技創新項目。至目前,已建立技術研發平臺11個,承擔各級科研項目23項。建成500畝智慧果園,實現大棚農業遠端操控和智慧化管理;鼓勵和支援企業自主研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升園區科技創新能力。至目前,已自主研發新品種6個,新技術4項,科技成果轉化推廣102萬畝。成功研發了國內最詳實的“仙居雲”農産品追溯系統,實現最放心農業。

  集聚區位優勢。立足仙居旅遊重鎮的優勢,將園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和我縣綠色化發展主題有機結合,圍繞“生態農業+農旅融合+文化創意”的發展定位,做足三篇文章,突顯農旅融合特色,打造浙江最美的大花園。一是做好旅遊要素提升文章。以臺創園創建4A級景區為抓手,整合周邊神仙居景區、雲田古鎮、高遷古民居、上橫街等資源優勢,圍繞“四季花海”、“四季水果採摘”兩大主題,舉辦各具特色的農事節慶活動,聚人氣,促創收,將園區打造成為“吃、住、遊、購、娛”于一體的“生態旅遊展示中心”。二是做好數字經濟增效文章。以産業園內綠色農産品體驗館為平臺,集結仙居楊梅、仙居雞兩大主導産業及20個鄉鎮的綠色農産品,發展電商經濟,將特色優質農産品銷往各地,將園區打造成為“農産品線上銷售主平臺”,實現仙居綠色農産品品牌——“神仙居”的大品牌戰略。至目前,仙居綠色農産品體驗館的銷售已覆蓋國內外。三是做好文化創意點綴文章。一方面,以園區周邊皤灘古街、桐江書院、吳氏文化園為載體,深入挖掘弘揚本土農耕文化,建設茶文化博物館、田園書店、水幕電影、牡丹文化館、平衡疊石藝術展示館、花卉藝術空間等文創項目,延伸産業鏈,將園區建設成為一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另一方面,結合園區高端智慧農業設施、南果北移基地、珍稀植物品種園、牡丹花卉文創、仙居耕讀文化展示、綠色化講習所等場所,開展科普教育,將園區建成學生的田園課堂。

  産業融合實現美麗經濟共用

  與龍頭企業示範帶動聯結。以“企業帶動服務崗”為抓手,探索形成“三型”(基地示範型、企業帶動型、種養大戶引領型)“五化”(生産規範化、産品安全化、銷售品牌化、管理資訊化、服務專業化)的標準化推廣模式,以企業為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拓市場、促銷售,示範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目前,已累計帶動新品種、新技術23000多畝,輻射12萬畝,帶動每人平均年增收1300多元。同時,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進行分紅,已有200畝土地、130戶入股。

  與周邊農民就業培訓聯結。以“高端人才服務崗”為抓手,建立創業服務中心,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至目前,已累計培訓農戶4萬多人次,其中培訓技術骨幹和新型農民5500多人次。同時,要求每家入園企業優先聘用周邊農民,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至目前,入園的32家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6500個,每人平均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

  與貧困地區産業扶持聯結。以仙居楊梅、仙居雞、鐵皮石斛等産業為抓手,示範帶動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市扶貧攻堅項目推進。如仙居縣與四川旺蒼縣結對,將仙居楊梅、仙居雞引入旺蒼縣,開展幫扶。如將15萬株自主研發的聖蘭8號鐵皮石斛種苗免費贈送給貴州省赤水市和興義市農民,手把手指導農戶種植技術,帶動他們共同致富。(仙居臺創園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