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福建清流:如何在山區縣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助推經濟

2020年12月23日 來源: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訊 三明市清流縣位於福建西北部,青山疊翠,林海蒼茫,沿途山勢險峻,一棟棟閩西民居和古厝掩隱于山谷與群山之中,猶如身處幽境。

  這座閩西小城在中國紅色革命史上舉足輕重。毛澤東同志就曾在《如夢令 元旦》寫道:“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壯麗詩篇。

  斗轉星移,崢嶸歲月已遠,曾經紅色土地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清流縣擁有多個生態“標簽”: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重點林業縣、全國南方桂花重要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羅漢松生産基地。

  清流縣的林地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5%,森林覆蓋率80.1%,因此也獲得“全國綠化模範縣”之稱。

  “我們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這意味著我們在推動地方産業發展時,要把綠色和環保放在首位。”清流縣委書記池芝發對媒體稱,清流地處山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因此為當地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條件。

  那麼如何做好山水文章呢?

  “不僅是要利用自然環境,更關鍵的是打造營商環境。”池芝發説。

  臺灣茶農來了

  清流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土地肥美,年平均氣溫15℃到18℃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771.3毫米,適宜茶樹的生長,當地種茶歷史悠久,因此獨特的自然稟賦吸引不少臺灣投資者到此種茶。

  許良遠是清流縣第一位臺商,現已在清流縣的嵩溪鎮定居下來。

  從1993年至今,他已在清流縣生活了27年之久,並在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落地生根。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起,福建沿海地區就已通過民間渠道,吸引中小臺商的到來。

  1992年,許良遠和一個臺灣參訪團到清流考察參訪,他很快被這裡的自然環境和土壤所吸引,當地風俗和氣候也與臺灣相近,最重要的是被當地政府陪同人員無微不至的接待和照顧所動容。

  “讓我産生了想回饋一點什麼的想法。”許良遠説,原本他想捐款,但覺得不太合適,最終決定到此投資。

  這個投資行為也源於他的判斷。

  “當初我就認為大陸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沒想到發展速度如此之快。”

  1993年,許良遠投資700多萬元創辦了當時福建省規模最大的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樺信茶菓,這也是三明市首家農業綜合開發企業。他還在位於清流縣東北部的林畬鎮一舉租下300畝地,充分利用當地氣候和土壤環境建設茶園,並引入臺灣制茶設備和工藝生産烏龍茶,銷往中國各大城市。

  如今,清流縣成為許良遠的第二故鄉。

  “每年春節,我妻子和女兒都會從臺灣到這裡過年。”許良遠説,他在清流縣27年,無論和當地人相處,還是和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打交道都很順暢,最關鍵也見識到大陸基層人員的工作狀態。

  “他們為地方發展費盡千方百計,每天都很努力在工作,這很不容易。”許良遠説,因此他也儘量不向政府提什麼要求。

  “説實在話,搞農業不用政府支援也有點困難,但我不願意去拿政府補貼,人情難還,我到大陸投資也希望能對當地發展有所幫助。”許良遠説。

  這些年來,清流縣委、縣政府也積極吸引更多臺商入駐,極大推動當地現代農業和生態的發展。

  “這裡和我的家鄉很相似,所以我喜歡這裡。”臺商鄧國光對澎湃新聞稱,他來自臺灣苗栗縣,也是一位地道的客家人,14歲起和父親一起做茶,至今已有近50年了。

  他所在家族從爺爺一輩開始做茶,他共有5位兄弟,其中3位從事茶葉,哥哥鄧國權還是臺灣有名的“茶王”。

  1992年,鄧國光決定到大陸闖一闖,他先到廣東搞工業陶瓷。2000年,他回歸本行,赴福建安溪做茶葉。2011年,一個偶然機會,他到清流縣下轄的賴坊鎮考察茶廠,未成想一眼相中了這裡的地理環境。

  他感覺這與自己家鄉苗栗縣的氣候極為相似,適宜種植東方美人茶,為了驗證自己的推測,他特意帶了一把土壤回去進行化驗,這份化驗報告進一步確認了他的判斷。

  二話不説,他很快到清流的賴坊鎮租下300畝地,準備在這裡種植東方美人茶。

  “這裡的氣候環境特別適合東方美人茶的生長。”鄧國光説,每到夏季,清流縣當地氣溫達到30攝氏度到35攝氏度間,促使小綠葉蟬快速生長,不斷咬食烏龍茶樹嫩芽,吸收茶梗裏的水分,茶樹因天然本能,會分泌有蜜糖香氣的汁液,而被小綠葉蟬咬過並沁出汁液的葉子制出來的茶,具有天然的蜜香和熟果香,價值很高。

  別看小綠葉蟬,它原本也是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檢驗。

  “如生態不好,蟲害多,茶園用農藥除害,把小綠葉蟬也殺死了,東方美人茶也就做不出來了。”鄧國光説,為了保證原生態的環境,他在茶園主要以牛羊等草食動物糞便作為肥料,再配上大豆和花生榨油後的渣,成本低,效果也好。

  “我做茶不要求産量高,但我要求品質好。”鄧國光説,經過這麼多年,他已經打算在清流紮下根來,安心經營他的事業,作為客家人,這裡也能讓他找到家鄉的感覺,最關鍵是“生態很好,政策也很好。”

  三明引進臺資企業最多的縣

  “為何臺商能在清流安家和落戶,第一清流的生態和環境適合臺商搞現代農業,自然環境不好,他們肯定不會來;還有就是政府一直努力打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池芝發説。

  近年來,清流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對臺優勢,以臺灣農民創業園作為平臺吸引臺商到此投資,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取得不錯的成果。

  他説,儘管清流縣地處偏遠,資金和資源也不算充沛,但清流臺創園卻連續多年在大陸20多個國家級臺創園建設評價中名列前茅。

  2020年6月4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秘書局發文稱,在2019年度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建設第三方評價中,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榮獲全國第二名位列第三。在此前考評中,該創業園已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領先。

  目前,清流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吸引了更多臺商前往。

  據福建日報報道稱,截至目前,落戶清流臺創園的臺資企業有68家,總投資12.74億元,涵蓋種植、養殖、農林産品加工、休閒觀光等多個産業,年産值超10億元,已成為三明引進臺資企業最多的縣。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如何進一步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更成為清流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9年一季度經濟工作會上,池芝發對清流縣黨政系統的幹部特別強調稱,要優化服務機制,繼續開展“六最”營商環境對標活動,用資訊化、網際網路技術,倒逼政務服務改革,實行“一站式”審批,確實讓窗口能辦事、快辦事。

  “這是作為地方政府最基本的服務態度,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希望給臺商創造舒心、安心和開心的創業環境,讓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産業方面。”池芝發説,因此當地政府特別針對建築許可、電力、信貸和跨境貿易等短板集中攻堅,而清流縣所有領導幹部都必須為企業項目主提供“保姆式”服務。

  “我在全國找了很多地方,但清流讓我感覺最適合。”臺資企業森源蘭蕙公司董事長吳森源對澎湃新聞稱,他在清流從事國蘭雜交育種、組培、栽種和銷售業務。

  吳森源擁有20餘年養蘭經驗,他編輯出版的《中國蘭花四季蘭銘品檔案》一書是臺灣養蘭界暢銷書。

  2008年,他到清流縣實地考察後,立即決定投資2000萬元在此建成國蘭組培中心,現已建成福建省最大的國蘭組培中心,年産量可達300萬株花苗。

  吳森源介紹,由於國蘭的育種、組培和栽種投入高,而回報週期很慢,因此既需要好的生態環境,更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

  “我走了很多地方,目前發現只有清流符合這些要求。”

  無論是企業註冊、項目招工,還是臺灣居民居住證申辦,吳森源被當地政府的服務態度感動。

  這更堅定了他在此投資的信心和決心。

  鄧國光對此也深有感觸,今年受疫情影響,他錯過春茶採摘,因此企業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

  清流縣臺創園管委會知道情況後主動到府,為他爭取幾百萬元貸款,一舉化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臺商到清流來投資本身也是為推動我們的經濟發展,作為政府肯定要給投資者提供好的營商環境,不能給企業提供多少補貼,但要讓每位投資者切實能感受到服務,最關鍵是政策要延續,這也是清流20多年能吸引到臺商的根本原因。”清流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春華對澎湃新聞稱。(三明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