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挂掉怪資本寒冬?這鍋它不背

2016年07月27日 10:23:36    來源:i黑馬    

  在這種“非人”的折磨下,加上最近資本寒冬,創業公司無法生存下去,只好關門大吉。如果仔細觀察下創業公司死掉的原因,真的是因為資本寒冬嗎?

  有人曾説,創業如同咀嚼碎玻璃,你會愛上血的味道。

  和任何一個創業者聊,都會發現這是一個非人類的工作:這個工作大部分時候都是痛苦焦慮的。合夥人走掉,資金總是不夠用,用戶轉投你的競爭對手,投資人對你有成長上的要求。

  在這種“非人”的折磨下,加上最近資本寒冬,創業公司無法生存下去,只好關門大吉。

  如果仔細觀察下創業公司死掉的原因,真的是因為資本寒冬嗎?

  仔細來看,讓創業公司散架的大多數不是天災,恰恰是“人禍”。體育行業創業一度很火,最近也有一些公司倒掉。我們來看看懶熊創始人韓牧的分析。

  最近陸續收到體育創業死掉的資訊,懶熊體育也報道了很多起案例,我個人粗略統計最近三個月不低於20家,涉及場館預訂、健身房、媒體、經紀等。不過,跟大部分人感慨的資本寒冬不一樣,他們死亡的原因資本只是一個很小因素,更多的是合夥人之爭、自己對創業理解不夠清晰等。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8個原因:

  1、合夥人不All in,遇到困難就撤

  這已經成為一種定調了,只要創業公司遇到問題,就會感慨説,這是資本寒冬導致的,或者模式等。但實際上,很多體育創業公司遇到問題或死亡大多因為合夥人。原因很簡單,團隊沒有統一價值觀,尤其是核心合夥人之間沒有一個all in的狀態,隨著公司的發展,內部管理一定會失控。失控後的表現是,很多合夥人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留了很多退路。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公司遇到困難,他們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逃避或逃跑,或者出人不出力。

  最近碰到一個創業公司就是這樣,CEO自己就一直為自己留後路,當前段時間公司遇到問題時,他比誰跑得都快。這真是一個悲劇,因為這樣的創業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有,如果連CEO自己都這樣的話,可以想像,這種公司的死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創始人的困境》的作者諾姆沃瑟曼也曾研究得出,公司管理大部分是因合夥人的問題——縱觀當下的體育創業公司,這個數據會超過65%,甚至超過70%。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應該能觀察出大部分創業公司出現問題首先就出現在這兒。

  2、懼怕寒冬,對創業“累覺不愛”

  前天深夜,一個創業者發微信給我説,太累了,在完成天使後不想玩了。

  我在跟他聊具體的壓力與未來的方向等。對方情緒不高,壓力很大。這可以理解,在他的字跡行間都透露出對資本寒冬的害怕。實際上大可不必,在我看來,資本寒冬就是個“謊言”,因為對於好項目從來就沒有資本寒冬這一説法的,這個説法只是對那些不靠譜的創業者。

  而且,要感謝資本寒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淘汰一些急功急利的投資方與創業者,在資本春天時,他們盲目投資與創業,在寒冬時他們又盲目收緊,這都是短視的行為。反之,優秀的創業者從來不把資本寒冬放在眼裏,因為只有極致惡劣的資本環境與市場,才能讓牛逼的創業者施展自己的商業才華,他們不懼怕任何寒冬與冰雹,在這些惡劣的環境中,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 資本寒冬之後,市場開始理性,投資方與創業者都在反思,這對體育産業是一個極大的好事。體育産業還需要三到五輪的這樣的寒冬,才可能迎來真正的産業爆發。

  3、錯誤判斷,貽誤最佳融資時機

  去年底到今年中旬,有一些創業項目死亡是因為創始團隊判斷失誤。比如去年底,當“資本寒冬”到來之前,有些體育創業項目已經拿到了投資意向,但這種只是意向,並沒有最終敲定。可惜創始人及其團隊對融資並不熟悉,就因為這樣就安然無事了。所以,在後期幾家投資方漫長的盡調過程中,一點點浪費掉時機。而更加倒楣的,在資本寒冬到來後,這幾家投資方無一不表現得特別謹慎,最後不投了。

  前段時間懶熊體育也報道了一家自行車創業的公司,他們也在反省錯過了最佳融資時機。很多時候不是你需要錢的時候再去融資,而是隨時要備好糧草。

  “從融資角度來講,5月份天使剛到賬,沒太著急去融。正常來説,我們是9月出去融資,但當10月全力去融資的時候,發現資本市場已經不太好了。完全沒有預料到,自身計劃是年底之前融進來就好了,但當時行業已經很差了。” 騎遇創始人之一劉宏亮説,"要經歷過才知道,從去年8、9月份到現在,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了。 "

  劉宏亮就説,他們錯過了最好的融資階段,之前估值2、3個億都有機構要投,但他們當時不缺錢,就錯過了這個時機。可是,一旦遇到這些問題後,團隊就在各方面會有分歧。

  4、遠離商業本源,沒有解決用戶痛點

  很多體育創業項目你會用四個字來形容:莫名其妙。

  它既沒有回歸商業本質與本源,也沒有解決用戶的痛點,就是説,它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項目。儘管如此,但這種項目在2015年初竟然也能拿到融資。這裡面也反應出投資方的不負責任,因為很多投資方以為反正體育産業熱,需要進入這個行業就得投幾個項目(價格也便宜),所以就存在盲目的投資行為。而且,我相信這種情況在以後的産業發展中還會出現,畢竟投資方也分為三六九等,每家的投資邏輯與興奮點都不一樣。

  但不管怎樣,投資方與創業公司一樣,都得回歸商業本源,不然將會造成一系列不負責任的連鎖反應。

  5、創始人不務正業,PR大於創業

  或許這只是個別現象,不少體育創業的早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創始人不務正業,並不關心公司的發展,而是到處跟球星合影,參加一些毫無意義的會議、論壇等。他們將自己包裝起來,而不是公司自身與團隊。換句話説,這類創業者PR意義大於他的創業公司,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那麼,這種公司一定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難道,跟球星合影是體育公司的商業模式嗎?

  6、創始人身兼多職,給自己留足後路

  我們發現很多體育創業者之前屬於這個行業的“老人”,過去的行業現狀是非常艱難,這就造成創業時對困難過於擔心甚至是害怕,表現的情況就是他們給自己都留了後路:説白了,萬一創業失敗,他們隨時可以撤。比如,他們有自己的固定工作,業餘時間兼職創業;比如,他們在其他公司當顧問,自己兼顧創業;比如,他們還有個人的一些業務,順帶著創業……那麼,當激烈的競爭到來時,他們如何放棄其他而全力以赴呢?

  何況,全力以赴是需要成本的,在付出與回報方面,他們一定會反覆衡量,最後還是會看重眼前與個人的利益。一些創業公司的死亡就是如此。

  7、不掌握核心資源

  最近不少健身房與場館預訂項目的死亡,在不少人預料之中。因為O2O的模式等已經印證是行不通的,很多核心資源都不在自己手裏,要依託于第三方往下走就很被動。還有一些網際網路創業,以為只要用網際網路思維與模式就能打通體育,最後被證明是不靠譜的。相對於其他行業,體育行業更需要創業公司具備“整合能力”,整合能力説得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不少創業者過於年輕,他們根本沒有跟政府、體育總局、贊助商等打交道的經驗,而體育最終還是得這些人鬥智鬥勇。

  8、創始人抗壓能力不夠

  在萬眾創業的大背景下,似乎每個人都希望來趕這個時髦。據國家工商總局數據,到2015年5月底,每天平均有1.06萬家新公司註冊。誇張地説,幾乎每分鐘就誕生7家創業公司。體育行業也是如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之前是懷才不遇,終於迎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但是,創業不是一個好玩的事情,需要綜合能力,更主要的需要你能夠持續的抗壓能力。這種抗壓能力需要你保持多年不變,試問有幾個可以做到?

  我們看到不少公司在初期時基本可以做到全力以赴,但慢慢的,那種狼性就沒有了,員工跟國企公司一樣,這樣他們就離死不遠了。我喜歡的作家卡佛曾説過,你想要成為一名作家(或文字工作者),你能否十年都願意全力以赴地堅持這樣去做,如果你能堅持就能成功。

  我把卡佛的話用在體育創業同樣適合,為了創業,你能否十年都願意全力以赴地堅持這樣去做?

  不管怎樣,敢於創業都需要勇氣與堅韌,如果你還在創業的道路上,那麼你始終都需要保持獨立思考,要給自己一些安靜反思的空間,不管資本寒冬還是春天,你都有自己的節奏,也知道在惡劣還是溫和的環境下怎麼出牌。你可以面對成功,同樣也得面對自卑與挫折。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