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跌跌”不休 該如何突出重圍?

2016-02-24 09:43:00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的統計,2016年春慶黃金週期間(除夕至初六,2月7—13日),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相比上年同期下降6.6%,增速跌至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的相同水準,比2015年春節黃金周降幅擴大4.8個百分點。

  在調查的100家大型零售企業中,僅有25家企業零售額實現正增長,另外75家企業零售額均為負增長,有50家企業零售額降幅超過10%。

  周大福珠寶集團日前發佈春節假期銷售數據顯示,今年1月25日-2月14日的農曆新春期間,集團零售值下降29%,以固定匯率計算,跌幅為25%,同店銷售按年下降28%。其中周大福于內地的零售值減少30%,同店銷售減少31%,同店銷量下跌29%。

  零售“降”聲一片?該如何突出重圍?

  2016,還有啥盼頭?未來零售,究竟路在何方?

  馬雲説,壞消息是經濟形式很不好,而且可能持久的不好,好消息是大家都不好!用波士頓矩陣分析,實體零售業活脫脫成了一隻“瘦狗”,十七大職業中,被看好度倒數第一,真是虐心!

  但日子還要繼續過下去,跌不可怕,撐好了,別死掉就行!要死,早點賣掉價值更高!別人的好與壞引起的啟發,最重要是企業自身的“維穩”,節後迎來淡季,企業也一定會找些事做。困難的時候,頹廢最易感染,企業需要強音,總結必不可少,規劃更不可少!企業更需要從遠處剖析自己、花錢進行內涵提升、去外面看看世界、多聽聽顧客的聲音。過去我們做做樣子,今天更要做的出本質!

  假如形勢好了,我們會更好嗎?顧客會回到哪去呢?他們會喜歡什麼捨棄什麼?我是否會更加專業?回答這些問題,還是需要企業的知客工作,併為適應未來做配套!

  聯商網專欄博主上佳表示:

  評估業務價值鏈

  春節的銷售分析,除了品類業績,零售最需要對F—C之間的層級進行系統的評估。這是未來零售業唯一的增量空間,向後挖掘、向前整合,在中國生産過剩、商品去庫存的大勢之下,企業應該有更多的選擇。

  企業不應該僅在過去的供應商圈內翻牌,自採也該嘗試新途徑,源頭基地不僅僅只做個經濟人或搬運工,該像褚橙一樣做品牌化和品質升級,設計師及網際網路品牌也該有挖掘的空間。

  評估價值鏈總成本,最重要的是發現企業供應鏈面對消費端,有哪些會有更大的溢利空間,與行業比、與標桿比,企業有哪些差距?為什麼並如何超越差距?解決一環,受益一環,我們的銷售不一定會漲,但溢利空間將因為挖潛而增加!

  控制非標準流程,讓管理更輕鬆

  所有依靠人的環境,都有標準化、工具化和技術化的空間。未來的個性化是建立在標準化基礎上的分群。與大數據分析中結構性數據、半結構性數據和非結構性數據對應的,一定是業務的匹配。

  控制非標準化流程,即是管理提升,更是效益提升!

  市場調研,消費研究

  不要因為習慣了對手就疏忽了市場調研,也不該因為大家都不好而一葉障目,泛泛而論的市場分析應該用清晰的數據來表達,零售面對的多是有限市場,份額企業需要把握,為什麼及潛在的未來更值得研究!

  低維的空間貼身肉搏需要競爭理念,幹死對手需要精準評估,這有助於你決策用對少資源將可見的對手幹掉,亦或幫助你決策我去開拓或放棄哪個領域市場,亦或和誰去走商業聯盟!現在和未來,只有市場能給你路徑。

  市場未來會整合,終守者需要研究無形的對手,你不做網際網路業務沒關係,但至少要知道網際網路形成的顧客吸引力,那,要你研究顧客。

  馬上3.15了,消費者調研是否可以有新的方式?行動之前,先把去年3.15調研的結論翻出來看看,多少解決了,多少沒解決!如果你只是覺得3.15了,我們做做樣子,不如算了,新聞3.15是一天,零售的3.15應該是每時每刻。

  在應對消費者的問題上,低層次的是客奴,迎合消費;再好一點是設計師,啟蒙和引導消費;最牛的是創造家,我説了算,顧客還能説好,主導消費!消費者可能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消費者研究方面,要先解決不要什麼的問題,再解決讓顧客好評的問題。

  對於商圈週期性的調研、對於企業經營門類週期性的定位,這些可能涉及到對大客群的分析,如果企業自己已經沒有感覺了,請一些大數據專業公司做做,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培育新亮點

  科特勒説行銷有三個階段,一是量的消費階段,像大賣場初期;二是質的階段,恰如現在,中國零售在大的工業生態下還要漫長的積累,質優價實是正道,質優價廉不符合商業邏輯,質優價高同樣不是商業本質;三是切合消費者與自己關切程度的個性化階段,這一階段會有很多個性品牌,會有很多興起的亮點。這是商業發展的規律,在最高狀態下,三種特徵會並存並各自進化,只是每個階段都會有一種主流存在。

  春節期間,我們能眼見娛樂、旅遊、影院和餐飲市場的火爆,我曾經也認為網際網路思維如場景、體驗與實體經營沒什麼半毛錢關係。但我有深刻的感受到生活方式的變化確實孕育著新亮點。萬眾創業不管是否是財富煙花效應,但思維創造確實令人驚嘆,刺激頭腦,擴大想像,批判的理解,很多新意確實該植入實體的日常營運中,別再“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了!

  所謂學習,不應該只是看很多,更是理解的多、消化的多、實踐的多。“不要讓管理書成為消費品”,井上達彥在《模倣的技術》中説,正向、反向、工序、思維有很多創造亮點的方法。

  有些低俗成為新聞,老百姓本身需要的其實不是低俗,而只想不同而已!捨棄一點過分逐利的思維,讓渡一些免費公共空間、增加一些吸引顧客週期而來的內容、在持續娛樂上多做文章,該有作為。

  亮點,很多時候是一種思維,會形成良性加速環,亮點會孵化新的亮點,如胖東來、樂城、金好來、香江百貨、城市超市……

  探索新的業態內容方向

  日本經歷過老齡化、經濟低迷和增長乏力的很長階段,了解日企的零售心路,我們會發現一是匠心,二是創新。GSM崩潰後,很多企業是“便利店+專業店+社區購物中心+超級購物中心”四大方向。未來,從現實的物業可得性上,專業門類、專業服務應該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像萬達與蘇寧未來傾向的風投、體育、娛樂、金融等領域,在自身的業務平臺生態圈裏發展,尋求相關專業領域、獨特貨源、相對高利潤、適應未來品質健康需求的內容,都可以是選擇的方向!

  新的業態,很大程度是決定著超市要掌控自有商品,百貨掌控自有品牌,購物中心掌控自有業態,自造、合資、控股方式多樣,我預測,不管線上還是線下,企業對品牌的控制會越來越重要。

  至於電商,劉強東説:如果不擅長,傳統企業忘掉電商夢吧!夢,其實不應該以擅長來説,而是顧客生活方式需不需要,效率是否可行,我一直認為,購物中心和百貨更需要電商,電商更需要限定本地化,配送需要控制于有限商圈,而在這之前,企業最需要解決電子化、數據化和工具化的問題,然後再談夢想。

  商業改造

  提升店舖顏值,變更客顯內容,商業改造該適應主流消費需求,相向而行。雖然今天單純的環境改造很難立竿見影,但高富帥,白富美,誰不喜歡呢?

  通過試驗的方式,以後工業化的風格融入新的時代內容,很多企業在這麼做。

  訓練員工用新的方式對待顧客

  去過一些賣場,熱情的有,冷淡的更多,硬生生地講“歡迎光臨”、簡單的拒絕顧客請求、原始的答覆顧客網路比價、比顧客知道的知識還少、無法進行專業操作、無法從容應對顧客網路曝光等新情況很多,零售面臨知識化、個性化和高敏感的顧客,員工需要更多的訓練。

  林尚玉那篇關於企劃人提案力的文章讓人很感動,他説“別忘了生活本來的樣子”“企劃人要熱愛生活,多嘗試”,其實零售的員工培訓也有同樣的問題。現在做員工培訓的那幫人,有多少是從當下時代裏淫浸出來的?經驗知識化夠多,但時代性、生活性很蒼白,“大叔,你不是我的菜”。

  所以訓練員工,一要立足現場,開大課、泛泛而談的培訓,然並卵;二更要聽員工怎麼説,他們面臨了多少新情況,怎麼解決?高管理者的提案力會強一些,但可能沒法與雅創客、原著粉們溝通,不知道DOTA、不知道雷霆是誰,今天,企業更需要讓一些紮根現場的靈智年輕人,能像馬佳佳們一樣,去參透一些年輕行為,那是未來。

  未來靠年輕的生活方式,時代的東西,你不沉浸其中,一定會落後!破壞創新,最大的涅槃其實是跟上年輕!

  上述幾個方面,很難説哪個更重要,哪些關乎現在,哪些關乎未來,各人有各人的評判。零售業事實上步入了一個知易行難的階段,巨人之後再無王者,紛擾十年,需再等風來,寒冬之中,務實的做一些事,自強熱身吧。

  聯商網專欄博主靖安先生認為:

  通過網際網路,消費者能熟知最流行的是什麼,零售商在不斷的重復著消費者所熟知的一切,終究迎來了消費者的極大厭惡感。很多時候零售人士都在埋怨電商搶走了實體的客源,可是,作為一名消費者,筆者最大的痛苦是走一次賣場,居然沒有刺激我購買的商品,因為這一切都還是那樣陳舊,所有的食品都是相同的味道,消費者説:我們受夠了!

  所以,零售的趨冷,不是渠道的原因,而是供給方的原因。零售的未來,發力點不是追求渠道的新穎,而是讓渠道商的角色進行轉換!

  因此,零售突圍需要從以下方向著力。

  第一,堅持細化分工,供應商要找準自己的重心

  在商界大家一直在強調匠心精神,但為何國內企業缺少匠心精神?主要原因就在於企業不明重點,既想技術創新,又要控制渠道,結果精力分散,最終拋棄了對實業的忠誠,轉向投機與彎道超車。細化分工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原因,只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事業才可能更加完美。那麼供應商專注是創新與品牌,而渠道讓渠道商去做吧。不能想著自己掙下所有的鈔票,那不是商業生態的法則。

  第二,渠道商正確定位自我角色,做生態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生態的全部

  渠道商目前所謂的創新與改革幾乎集中在了渠道形式上的改變,而這在筆者看來,似乎有些跑偏。無論是與電商角逐的O2O或全渠道,還是與7-11比拼的小業態,這些都不應該是渠道商當下瘋狂搶灘的主要目標。渠道商現在應該重新正確認識自己,過去因為把控著渠道與供應商的傲慢姿態當下應該調整一下了,在對消費者兜售産品是的強硬態度也應該轉變了,渠道商在整體零售生態系統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紐帶,當消費者和供應商沒有選擇餘地的時候,渠道商是強者,而今天,渠道商的優勢已然沒有了,未來的渠道商至少需要扮演好兩個角色,一是成為消費者的生活顧問,二是供應商的品牌諮詢。要成功扮演好這兩個角色,就需要真正的協作。

  第三,供應商與渠道商的真正協作,才有可能改變零售的未來

  關注阿裏提出的全渠道概念,其實背後透露出一個資訊,就是通過電商平臺的數據為品牌商提供更多資訊,讓品牌商準確掌控市場。這是具有遠見的設想,同時也應當引起傳統渠道商的思考和重視,之所以實體零售在面對電商的衝擊下顯得無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傳統實體素來傲慢缺少與供應商合作的勇氣與誠意。那麼現在就來改變吧!

  雖然全渠道的想法很美好,但是骨幹的現實是供應商往往是不具備這樣的實力的,首先就是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前文靖安已經提到精力分散的原因。而掌握數據和分析數據卻是渠道商最擅長的事。與電商不同的是,電商雖然數據龐大,真正能稱得上是“大數據”,但是這樣的數據因為群體特殊,範圍太廣,以至於對於供應商而言反而缺少真正的價值,不具備精準的指導意義。反倒是每個區域的渠道商,他們精準的服務穩定的顧客群,這樣的群體得來的數據既準確又持久,這樣的數據才是供應商最需要的數據。那麼渠道商就做好這樣的事情吧!

  更重要的是,各大平臺電商雖然擁有客觀的消費群體,但是由於顧客分散,賣方眾多,對於保證所謂品牌的忠誠度與粘性往往也顯得更低,只有最強的強者才能分享紅利,更多的賣方白白為平臺做了嫁衣。而區域渠道商卻能彌補這樣的短板,利用手中的數據資源針對性的使用現代科技技術真誠與消費者互動,將消費者重新喚回到身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更重要的是,分散各個區域,徹底的服務能滿足消費者“自主”的消費需求,讓零售從“以産定銷時代”走向“以消費定生産”的全新時代。這也就是所謂的“服務消費時代”的來臨。

  一個行業就是一個生態,生態的繁榮需要每一個組成部分共同協作,盡情發揮才能實現。反之,每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只注重眼前的利益,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生態的惡化,行業的蕭條。

  零售生態的改觀,首先依賴於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的部門的自覺。2016,值得期待!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