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斯坦福大學創業課的16點精華

2016-02-17 09:44:00    來源:36氪    

來自斯坦福大學創業課的16點精華

  從2015年9月到12月,斯坦福創業課程CS183C-“技術驅動的閃電式擴張”開課。由Reid Hoffman, John Lilly, Chris Yeh, Allen Blue主講。現在結課了,這裡總結下從教授和嘉賓身上學到的。所謂千人千面,成功的創業者都有擴張的秘訣,下面就總結了16個重點供大家復習。

  1. 閃電式擴張是什麼?

  Reid Hoffman, Greylock合夥人,LinkedIn創始人

  Reid Hoffman:閃電擴張來自BLITZKRIEG,二戰中的德軍發起閃電戰,這裡就引申了一下。在此之前,所有戰爭都依賴供給後方,只有當供給跟上才能去擴張你的前線-那麼這就會有個最大速度限制。閃電戰的創新在於摧毀了供應鏈,你能帶上的就是自己小命去快速進攻,放棄後面的落後供給。戰鬥要麼贏得轟轟烈烈,要麼輸得精光。如果你輸了,你會沒有後方而犧牲。所以就像一場賭博。

  創業公司也是,當你決定去擴張-你是鉚足力量和財力去消耗-招了大量人去壓上。如果你做錯了,這就很痛苦,因為公司很可能因此死掉。

  2. 創業的建議不會適用所有階段

  Reid Hoffman:取決於你是在什麼階段。

  在3-4人的創業公司,15人的團隊,往往不同於100個人的組織。這一階段行得通的到下一階段就不行了。

  Marissa Mayer, CEOYahoo, formerly of Google

  Marissa Mayer:Eric説過,在規模化的不同階段1,10,100,1000人,每個流程都會被打破。你需要每次去改變流程去適應規模化。比如招聘,代碼部署等方面都在變。只要我們往前走一步所有事情都得重新考慮。

  3. 規模化最重要的是考慮什麼時候進行

  Reid Hoffman:從有個主意到直接進行規模化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就去大張旗鼓,那麼你公司就死定了。對於公司而言進行規模化的主要原因是競爭。

  John Lilly, Partner at Greylock, former CEO of Mozilla

  John Lilly:在 OS1 和 OS 階段,競爭沒那麼重要,因為市場機會還不明顯。當你進入到 OS3-其他公司也看到你能看到的機會,這樣就是競爭大戰的時候。

  Brian Chesky, founder and CEO of Airbnb

  Brian Chesky:前面兩個階段比較容易。第三個階段是當別人能看到你做的也像去複製你並摧毀你。外部的威脅是競爭者和政府。Samwer Brothers(早期主要競爭者)的禮物是讓 Airbnb 去快速擴張。我們從一個美國公司到一個國際化組織只用了 1年。

  4. 在找到産品市場合適點前要慢速

  Sam Altman, President at YCombinator

  Sam Altman:我們看到最好的創業公司都是初期招人少並且慢的。而最糟糕的創業公司往往會説,“我有十個員工,我是不是很厲害!” 如果你有員工,就會有 burn rate 資金消耗率,在今天的市場上這個消耗率會很高。這些事情很重要,但唯一必要的是當你準備好規模化-你沒準備好也不需要它們。

  比如:Aribnb 用了九個月才招到第一個人,Dropbox 花了足夠長時間去招人,Stripe 花了 6 個月才招第一個。

  Eric Schmidt, former CEO of Google, Executive Chairman at Alphabet

  Eric Schmidt:保持小巧,當你到達某一點開始工作,就去快速增長。

  Patrick Collison, founder and CEO at Stripe

  Patrick Collison:我們在招人時候就是花了很長時間。在開始 6 個月我們才招了 2 個人。下面的 6 個月我們招了 3-4 人。我們有一些長達幾週的交流,很多人就不想來了。

  5. 很少的事情關鍵的

  Reid Hoffman:創業階段總是在救火。這時關鍵是知道哪些火重要必須去澆滅二有一些繼續燒也沒事。你需要集中在最核心的事情上。比如分析報表,數據管理,在沒人關心你産品的情況下是不重要的。在第一階段,讓人去關心你的産品比其他指標更重要。

  6. 為了擴大規模,往往要做非規模化的事情

  Brian Chesky:PG 給我們路線很多指導。最重要建議就是有 100 人愛我們 >100w 人喜歡我們。

  矽谷有個風氣,當你做 app 你總是期望病毒增長去達到百萬級用戶。這是最不切實際的想法,而相對來説, 讓 100 個人真心喜歡你的産品才是真實可靠的評判標準。我們沒有辦法讓 100 萬人在 airbnb 上,但我們可以做到 100 人熱愛我們。這就是保羅 格萊厄姆曾經説過的 「潛下心來做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來撬動增長的齒輪」。讓 100 人愛上你也很難的-讓人去喜歡你很容易。在 YC,我們從山景城到紐約,我們去見每一個房主。我們住在每一個房主家並寫上第一個評論。我們還幫他們拍照片因為那時候 iphone 沒出來,很難將照片傳到電腦中。

  如果你能讓 1 一個人愛你,那麼你可以一個個來做-挑戰是如何規模化。

  Nirav Tolia, Nextdoor CEO 和創始人

  你是如何找到這些如此融入到他們的社區的人的?

  Nirav Tolia:我們從詢問我們所有的朋友開始,我們一開始做的是不會規模化的事。我們問是否可以發送你的駕照給我。或者,我們是否可以獲得業主協會的花名冊,逐一檢查。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完全手動做的,我們捲起袖子幹,那是很繁瑣的工作,絕對不會是可擴展的,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在噪音中尋找信號,然後系統地用技術來讓事情自動化。

  早期的時候,我的聯合創始人 Sarah 會打電話給已經開始的這些社區,這些社區只有 5 個人,她會打電話給那個人,讓他邀請更多的人。

  我們今天還在做相同的事情,我們把員工分到不同的産品團隊裏面。我們有設計師,産品經理,5/6 個工程師,1 個分析師,讓他們嘗試模擬 Nextdoor 在早期的樣子,做一些不會規模化的東西。舉個例子,最近我們在 Nextdoor 啟動一個功能,就是按需尋找保姆。當我們試用這個時,這個我們已經在帕洛阿爾托和幾個其他社區中試用,我們讓團隊成員走遍帕洛阿爾托,試著找到保姆來註冊該服務。很明顯,這不是我們長期這樣做的方式,我們可以測試需求的程度,需求和供應相比配。

  我們吸引用戶程度一直很高:41%的會員每隔一個星期至少使用 Nextdoor 3 次以上。直到用戶真的被吸引到我們的産品之前,我們都沒有考慮規模化我們的服務。這就是谷歌所謂的牙刷測試 (Toothbrush test) - 你能不能生産出一種産品讓消費者每天都需要使用?

  7. 為何擴張是在第一位的

  Allen Blue, LinkedIn 聯合創始人和産品戰略 VP

  Allen Blue:

  150 人是可保持穩定的社會關係的數量。

  一旦你的公司超越 150 人,你不可能認識公司所有人,協調變得有挑戰性。

  OS3 公司需要牽引力,要麼有收入或能看到收入流的來源。

  在協調方面的挑戰使得公司需要擴展,並支援更大的組織。

  8. 擴張的第一步是把團隊由一變二(産品團隊和支援團隊)

  John Lilly:OS1 與 OS2 最大的不同是搭建團隊。團隊可以拆解成兩個領域:

  1. 團隊一-集中在工程,産品,設計,增長

  2. 團隊二-集中在防禦和支援-辦公室, 法務, PR, 顧客服務, 銷售, 運營, HR, 招聘,

  團隊二建立就是為了去支援産品和用戶的增長。

  9. 招聘是規模化擴張的第一優先級

  Eric Schmidt:我寫了書《 Google 是如何工作的》,1/3 的內容是關於招聘

  有個比其他的人更好招聘的方法,就是把文化植入到招聘-學到的是你不要一般的人-你需要找有一些成績,適應壓力的。Google Larry 和 Sergey,Airbnb 的 Brian 評估每個候選人直到 100 人左右。

  Diane Greene, founder and former CEO ofVMware

  Diane Greene:在開始招聘很難。一開始 VMware 的 idea 沒有定義好,讓別人加入就很難,每次招人都不簡單。當 VMware 擴張時候,一個月招了 100 人,其實當你規模變大就容易招聘,但你不要降低標準。

  Jeff Weiner, CEO of LinkedIn

  Jeff Weiner:在一些方面招聘過程是相同的,其他方面也截然不同。

  當你有 15 人,你團隊一個人就可以負責做招聘。

  當你試圖招 150 人,則需要專門的招聘人員。

  當你試圖招 1500 的人,你需要來源方,招聘,調度,管理和人員支援這一整個群體。

  招聘背後機制在每個級別上變的更複雜。

  不應該改變的是你的文化和價值觀。高增長的公司出軌是當他們需要 150 至 300 人增長還要跟上競爭步伐,即使他們已設置很高的招聘標準,他們就開始妥協。

  10. 判定人才的框架

  Shishir Mehrotra, former VP at YouTube

  Shishir Mehrotra:需要對人才有個判斷的框架去決定個人的級別。(高級 vs 初級-級別 3 的産品經理和級別 6 的産品經理)

  X 軸是這個人能力能做的,功能,産品方面,全産品,多條産品線

  Y 軸是一個員工能夠應付的自我管理程度

  PSHE(初級)-經理需要指出問題,給一個初級方案,再建議指導,你的工作就是基於指導完成。

  PSH-給你一個産品和初級方案-你去解決

  PS - 給你問題你去想怎麼解決

  P -給你一個指標,你自己去發現問題

  有人稱之為領導能力,而 Shishir 則喜歡稱之為 “培訓之輪”(training wheels)。對於員工來説,問題是:在沒有任何 “培訓之輪” 的情況下,能夠為某個員工安排的最大覆蓋面和工作指責是多少?

  還有就是學習不是線性的。典型的是慢慢增加半徑範圍,其實不是範圍而是你如何做工作的。有些人可以在最後成長很快。

  在 YouTube 的夢之隊。你問員工,當你從頭開始搭建團隊,你想先招誰?將所有團隊蒐集到的資訊綜合,將每個員工分成三組:

  第一組,“牛逼組”(awesome bar),這些是你要圍繞打造團隊的人,也是你要投入時間的人 (讓他們覺得有價值,將他們在不同團隊中輪換,給予激勵)。

  第二組,“打工組”(hire bar)。

  第三組,“別幹了組”(don't hire bar),這些人可能你不會再請了。

  在面試時候,他們採用 4-5 人作為招聘標準參考。招聘員工來幹活容易,但保持在一個高的招聘標準才是非常困難的。

  11. 記住即使在規模化下,偉大産品往往誕生於小團隊

  Eric Schmidt:我看到很多相同的模式-偉大的産品通過小團隊來做到:有卓越領袖,去掉一些非核心需求,在高強度高壓下工作,做出一些産品。正確的答案就是小團隊真的可以行動並改變世界。在 google 的 10年 我工作過的成功項目都是從 1-2 個人的 idea 開始。比如 Windows 從一個人開始,UNIX 從 2 個人,Java 一開始一個人,Gmail 2 個人,Android 是小團隊,Linux 是 1 個人。

  12. 從外部招人 vs。內部提拔

  Reid Hoffman:應該是內部和外部相結合。

  如果都是內部的人,除非你有很多的規模化體驗。很少人有這種後期經驗。

  如果都是外部的人,你會失去那些關心問題的忠誠的人,他們一週工作 100 小時。

  兩者之間的平衡。創始人承認他們的強項和弱點。外部人(投資 / 董事會)可以幫助和批判他們。

  Mariam Naficy, founder and CEO of Minted

  Mariam Naficy:如果我長遠看,人們總是從內部成長,但需要幾年。這是為什麼你需要建立最強的唯一的領導。我們帶來外部的高層在一些沒有獨特經驗的地方-比如財務和 HR。

  而在經驗的地方,我們眾包領域就是從內部提升。我們不能從外部找人去培訓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所有學的。我們的藝術總監和文具總監都是從內部成長的。我們財務副總,人力副總都是外部請來的。

  我們現在有很強的資本讓大家去成長。我們招聘外部顧問幫助提建議和提升管理層。對於藝術總監和文具總監,我們找到零售業的資深人士去指導他們。這樣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建議而不是僅僅自己的。

  Elizabeth Holmes, founder and CEO of Theranos

  Elizabeth Holmes:當你快速擴張時候公司大多數人都是新人〔你有 100 人需要在 12月 內增長到 200 人,50%的人是完全新的〕,通過內部提拔,你會讓文化繼續保持。

  Marissa Mayer:可以分成 3 組:人才收購,功能收購,戰略收購。

  人才收購-帶來非常棒人才。這些人可以團隊合作並且跑的很快。Yahoo 主要放在移動端,之前只有一個 30 人的移動團隊,而 Yahoo 總共 14000 人,應該是 500,就收購很多團隊去幫助 Yahoo 重新設計 APP 和實施移動戰略。

  13. 強大文化

  Marissa Mayer:從 Brett(之前最早 APM 後來是 FacebookCTO)了解到在 Google 和 Facebook 區別。他説兩個公司都有很強的文化。當你在 Google,即使你不穿任何標誌衣服,你還是知道你來自 Google。同樣是 Facebook。這就是 DNA,基因決定你的行為也很難注射新基因。文化就是公司的 DNA。

  Brian Chesky:〔在 Airbnb 的各個家裏住了一年〕這給團隊傳達資訊是在 Airbnb 工作並不是項單純意義的差事,它更是一種使命,一種召喚,你能帶來共用文化,讓人們相信你正在開創的事業。這不僅僅是一個網站,一款 App,一個系統,一個螢幕,而是一份使命,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而這只有你和你的産品朝夕相處才能夠實現。

  沒有好的或者壞的文化,但有弱和強文化之分。我希望有強文化,一個分享的使命,一種分享的做事方式。

  Reid Hoffman:當你到一定規模,仍然去堅持文化的?

  Brian: 我跟以前一樣做很多文化相關活動,我會讓一些人代表我去做。我以前做所有的面試,現在我去選面試官,建立內部迴圈去培養面試官。我以前跟每個新員工 one-on-one,現在是周會,也為國際招募錄製視頻。我也在每晚給整個公司寫信。不是什麼戰術 email 而是有一些想法驅動。在規模化時候你需要持續去做重復事情。規模化的文化就是不斷重復-重復那些重要相關的東西。

  Jeff Weiner:我相信最重要的是對文化有一個共同的理解。文化是企業的集體人格 - 包含公司裏面的人。文化不只是你是誰,而且是你想成為誰的抱負。它為公司提供一個要達到比今天更好的理由。

  文化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你不通過走去走,不通過練去練 - 人們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很容易在你的公司墻上畫出文化和價值觀。如果公司的領導不遵循價值觀,沒有遵循價值觀來招聘,沒有通過這些價值觀來來評估業績 - 那它也不值得印在紙上。為了確保人們相信你的價值觀和文化 - 你必須讓組織中的所有人去強化它,招聘和獎勵。

  Reed Hastings, CEO ofNetflix

  Reed Hastings:8年 前,我對新員工加入流程很煩,就準備了 100 頁 PPT,引起業界譁然。他本來是想讓面試人讀一下,又想既然面試的可以看,索性公開了。往往寫下來的東西總是被爭論。其實在 5年前,公司每個人都參與了貢獻,這是理想生活的方式。從 1997年 成立到 2002年 上市,Netflix 目標就是希望不破産。在 2000年,融資易如反掌,到 2001年,Netflix 裁員 1/3(從 120 到 80 人),只有盈利部門才能生存。Netflix 看的比成功更重的是價值,跟聰明人用一種高效方式工作。裁員之後,生産力更高,我決定要不每年裁人 1/3。通過這種來強調人才的密度。經理決定要不要留下員工,如果不想留住,就給員工豐厚的補償金。當 Netflix 上市有 150 人,人們擔心 Netflix 上市了,事情會一團糟,沒人願意承擔風險。Netflix 哲學是給員工自由。如果你想最少的規矩去實施,用情景管理而不是流程式控制制。

  這裡的上下文描述相關問題,也定義了行為規範,這些都構成了文化。

  14. 與 100 人以上溝通很困難

  Patrick Collison:150 人是一個坎。我們不得不採用正式而直截了當的溝通方式,儘管這種方式非常的不自然-比如我們開始説 “這是我們第四季度的三個重點”。不過你換一個角度想,創業公司的環境本身就不自然-每過一年你的社交圈就要增加 50%到 100%,當我們坐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一半的人去年都還沒有加入 Stripe。這樣的好處是,新加入的人會帶來新的想法,引發之前已經結束的討論,壞處是,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給新人解釋之前的討論。

  John Lilly:我意識到 CEO 需要很快學習,但公司各個層次不能吸收這些變化-所以我需要不斷的交流讓大家都能保持一致。

  CEO 説這些話(保持一致和交流)是他們想去讓組織去做同樣的決定,不管他們是不是在一個屋子裏。這很難,特別是公司快速成長,每個新員工都沒有足夠時間和你一起工作。當組織帶來越來越多人,CEO 説的話在有些人聽起來很棒,但有些人認為完全是説外語。CEO 每天都要學新東西會稍微改變老的。當組織變的越來越大,你沒有足夠時間來通知每個人。

  我給 Mozilla 的規矩是:

  只有簡單的一些語句

  重復這些語句

  如果我需要改變它-確認這是大的改變-讓大家知道這個改變

  不斷重復

  Diane Greene:當我們變大後就給大家發 Email。我們週一高管會議-把組裏面事情寫下來,特別是其他組應該知道的。我讓每一個高管在週日9 點前寫好,我把這些放一起,寫上我的批註,強調重點,然後再把它給其他組發。這個報告可以給其他人分享,最後每個組都有類似的週報。這讓大家知道其他組的情況。

  Marissa Mayer:喜歡 Eric 在 google 的操作方式:

  週一是高層會議-上周工作,這周要做什麼,跨部門團隊如何工作

  週二週三-深入具體産品發佈和運營

  週四 One-on-ones

  週五全體大會-讓公司每個人可以發問,理解我們思考過程。

  Jeff Weiner:當你公司只有 15 人,如果你想開全體會議,就直接説 “讓我們在這談吧。” 當你的公司有 150 人,你得叫大家到食堂留點時間去開。如果是 1500 人,分佈在多個地點,你就不能去食堂了。

  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一個工具,是每隔一週的召開全體員工大會。

  我開始的時候就擠在食堂。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的 30 個城市在不同的時區廣播我們全體大會(部分用錄製觀看)。

  在全體大會中,我們通過在公司發生什麼 - 包括好的和壞的東西。這些會議是無價的,因為我們可以:

  每隔一個星期都是重復我們首要任務。

  我們做的閃光點,突出我們要加強的工作和行為。

  我們發現哪些環節是不行的 - 對這些領域誠實的討論。

  15. 從解決問題到教練

  Jeff Weiner: 問題解決<=>教練

  戰術執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

  教練 - 創始人往往是善於做事的人,所以他們希望解決問題,而不是指導人們解決這些問題。但問題是當你組織裏新人,而創始人替他們解決了,他們會繼續回來找創始人來解決問題。這不會規模化,你需要教他們去解決他們自己問題,接著你去教更多教練去解決問題,這是真正的規模化。

  16. CEO 在閃電式擴張的角色

  Eric Schmidt:我的職責是在混亂中管理。有很多種不同的 CEO。在任何成功公司,你可以讓人跑的很快,有很好産品感覺,有魅力和領導力。這像老師一樣-讓核心工程師放下管理。我的任務就是把環境圍繞著他們組織好。

  Patrick Collison:CEO 的工作有三塊

  戰略

  文化(除了 CEO/創始人沒有誰能影響到這種高度)

  選擇高級管理角色-這些人是領域裏面比你更好的專家

  産品是可以選的-CEO 可以成為産品的頭,或者領導産品的某個方面。

  Mariam Naficy:開始的時候事無巨細我都要了解。現在我不需要知道每件事的來龍去脈了,對我一個細節狂來説這樣做很難。

  説到判定優先級的辦法,就是增值,增值,還是增值,因為沒有現金儲備,所以盈利增值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每件事的重要性都以是否可以推動盈利為準繩,我們會挑最有可能盈利的事情來做,當然是在不損傷這個品牌的前提下。

  剛開始的時候我很注重行銷,兩三年以後就管得少了,現在更是根本不管這一塊,而更多的放在産品跟戰略這些上面。成長型公司總是渴望尋找下一個産值增長點以及下一個新産品。當你找準了産品市場以後,下一個難關就是産值的增長跟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可能是開發不同的垂直市場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

  雖然我不需要事無巨細地了解公司情況,但是擴張企業還是非常消耗我的精力的。對於無須管理的地方我依然要給他們制定目標,同時需要跟蹤他們完成的情況。如果事情進展的順利我就無需擔心了,不過我可以一眼看出哪出問題了。

  Brian Chesky:在找到産品市場合適點後,我集中在招聘,戰略和文化

  Marissa Mayer:從 Eric 學到的是高管先要冷靜思考不要盲目去做細節事情而糾纏。CEO 不去編程,不做産品也不設計。CEO 職能不是説去設置方向,而去保障公司團隊運作,為他們掃除障礙。應該聽取大家意見並幫助清掃路徑讓團隊更高效。

  Reed Hastings:公司不同階段也不同職責,在開始幾年,你要做所有事,客戶,投資人等,你需要用人才和勤奮來彌補。當你有 50-100 人,你可以把管理風格做的戰略化。Netflix 花 10%收入到市場上,做到更大時候放在願景,集中精神,鼓勵和文化。但你不能做太過分,否則你自己累垮還讓大家都很累。

  第一個公司當時 33 歲,有 50 人,白天做 CEO,晚上做程式員,忙得澡都不洗,最後有人説你還是去洗澡吧,當你代碼有 bug,需要花無窮時間去修。他覺得自己是勞模,不能休假一天。其實應該花更多時間與其他企業家探討和放下。但當時不能理解怎麼把自己做好,甚至離開工作時候還想著公司的事。

  Jeff Weiner:裏德給我分享矽谷最有價值的公司都是做産品的人當領導。你可以是一個産品經理,工程師,産品設計師,或有一個很好的産品感覺。

  矽谷公司通過自己的産品創造價值。從 CEO 看産品 - 更多的挑戰也是該公司隨著時間推移創造價值。史蒂夫喬布斯,扎克伯格,傑夫貝索斯,伊隆馬斯克,大家都知道的這些人都是把産品放在第一位的。

  傑夫貝索斯把亞馬遜成為了今天花了很久,我喜歡他説的名言:“亞馬遜不是一家書店 - 這是所有客戶的存儲”。

  參考資料

  16 lessons on scaling from Eric Schmidt, Reid Hoffman, Marissa Mayer, Brian Chesky, Diane Greene…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