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創空間打造創新生態系統

2016-02-16 09:36:00    來源:《中國科學報》    

  ■本報實習生 李茂黔

  2015年10月,研發並推出首個積木式智慧硬體晶片産品的中關村海淀園企業美科科技CEO王鎮山,正在為保定的企業進行一場“創新方法和創新教育的理論介紹及案例分析”的培訓講座。

  在地球的另一端,毗鄰斯坦福大學和世界知名高科技企業的矽谷核心地區聖塔克拉拉市,數千平方米的中關村領創空間矽谷分部也同時啟動。

  中關村領創空間作為一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的理念,將中關村品牌、技術、人才、資本、市場、平臺等要素整合起來,與區域優勢相結合,為“雙創”更快更好發展助力。

  “領創空間的服務模式相較于其他模式來説,更加接地氣。”中關村領創空間項目總經理倪敦介紹,該服務平臺涵蓋眾創、眾包、眾籌、眾扶。它的服務模式既不同於美國的WeWork、YC,也不同於我國傳統的孵化器,這是一種更加貼近實際的高端新型服務平臺。

  更“接地氣”的服務平臺

  在中關村軟體園二期內,一個坐擁6000平方米的大樓格外吸引大家的注意,這正是中關村重磅出擊的“領創空間”。據悉,其于2015年6月由中關村發展集團聯合軟通動力等出資組建。

  中關村領創空間大樓內包羅萬象,眾多企業在這兒生根、萌芽,長成參天大樹。據介紹,一層集中辦公區主要吸引“種子”項目入駐;二層為獲得一輪融資、初現生機的“小苗”服務;三層則是進入成長期、生氣勃勃的“小樹”企業,當“小樹”逐步長為健碩的“參天大樹”時,中關村將為其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激發‘雙創’潛能,服務‘雙創’人群,我們要有容錯的觀念,更要有搭臺鋪路的行動。”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許強聲稱,“我們有為創新創業者擦桌子、掃地板的理念。”

  如何激發創新動力,讓滿懷激情的創業者們將創業夢想付諸於實踐,這是在“雙創”背景下,中關村面臨的一大艱巨任務。

  人們曾經束縛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面對不可逾越的鴻溝,有才之人難以施展拳腳。可如今,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襲來,為我們破解了這一難題。

  運用“網際網路+”這一理念,整合各種資源要素,徹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幫助創業者們“隨時隨地”創業,共用全球資源。據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王明蘭介紹,領創空間以市場化發展為手段,通過品牌輸出,在全球範圍內設立領創空間項目,提供線上創新服務和線下空間運營。

  據了解,領創空間通過整合國際、中關村和當地的創新資源,為小微創新企業提供全新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高端綜合服務平臺,兼顧地方産業改造和升級,打造開放、共贏的創新生態系統。

  倪敦介紹説,中關村領創空間的特點和定位在於中關村元素融合、國際創新樞紐、政策示範引領、線上線下互動。其圍繞四眾(眾創、眾包、眾籌、眾扶),運用“網際網路+”的思維,營造線上平臺和線下空間,全面打造四眾服務全要素平臺。

  “四眾”多措並舉

  “‘領創空間’將圍繞眾創、眾包、眾籌、眾扶,打造線上平臺和線下空間,有效拓展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優化資源的配置方式,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創新創業者提供服務。”倪敦介紹。

  “領創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創業門檻、降低創業創新成本的作用,有助於形成大眾創造、釋放眾智的新局面。”倪敦指出,領創空間打造精品線下空間,聚集各類創新資源,構建開放式創業創新體系;服務更加貼近實際、趨向高端,為創業創新者提供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域的線上交流和資源連結服務。

  “通過眾包實現知識內容的創造、更新和匯集,整合利用分散閒置社會資源,打造創業者廣泛參與、互助互利的服務生態圈。”據了解,將傳統由特定企業和機構完成的任務向自願參與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進行分工,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滿足生産及生活服務需求。

  “通過實物眾籌、股權眾籌,創業者們可以實現‘先就業再創業’,不用再愁沒錢做不了事情。”中關村領創空間與國內外眾籌商進行戰略合作,所有的合作方可以向平臺推薦項目,也可以從平臺獲取項目,能夠快速完成眾籌,加速創業。

  在眾扶方面,通過線上學院、社區和線下空間等多種形式,領創空間連結企業所需服務資源,共助創業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構建創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

  此外,王明蘭表示,領創空間還設立創新學院,為創業者和所在區域提供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創業輔導;通過創業者互助、行業協會、産業聯盟等多種方式,共助他們成長;對接空間眾扶機構。

  “我們將選擇100個城市,與1000家領軍企業合作,扶持10000家創新創業企業。”倪敦對未來的發展表示信心滿滿。據了解,目前,天津、瀋陽、石家莊、保定、徐州、南陽、鹽城、吉林、洛陽等城市已與該項目簽約。

  全球佈局領創空間

  在全球,創業趨勢勢不可擋,每分每秒間都會有成千上萬個企業誕生。爭奪技術與市場先機成為創業者獲勝的關鍵。然而,中關村通過整合全球不同地區的聯動研發,實現全球資源共用,讓不同區域的人們有了踐行創業夢想的可能,為創業者們省時、省力、省心。

  同一時間段,地球兩端,一場正在圍繞創新創業的活動正拉開序幕。2015年10月23日,中關村領創空間北京總部、保定空間、美國矽谷空間三地同步開始運營,這意味著三地正式打破時空界限,玩起了現代版的“穿越”。

  同時,線上平臺也正式上線,實現全球線上平臺和線下空間同步運營。近期,線上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將升級至2.0版本,客戶將體驗到更加便利、快捷、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

  基於這一平臺,創業者們可以線上上或者線下隨時溝通交流。此外,當創業者們外出出差時,線上平臺還提供預訂當地領創空間會議室、路演室的導航服務,避免了創業者舟車勞累之苦。

  “終於可以讓所有創業者不需要背井離鄉,不需要擠進大城市,讓全球的創業夥伴、投資人可以異地、同時進行交流,真正實現了全球創新創業的互聯互通。”中關村領創空間副總經理徐景泉説。

  王明蘭表示,位於軟體園內的中關村領創空間(總部)主要功能包括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融資、市場推廣、創業培訓、項目路演、共用交流、展覽展示于一體,將建設成為中關村面向全國及全球的旗艦店。

  此外,位於北京友誼賓館以科技金融為核心的創新創業金融服務平臺,以及位於生命科學園為生命科學垂直領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的領創空間,即將為創業者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創新創業服務。

  中關村領創空間(保定)設立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按照領創空間的標準和線上平臺的運作模式,在當地實現運營,把中關村的創新文化和創新基因,以及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和成果引入到保定。

  “我們將通過矽谷佈局,借助中關村發展集團股東方的優勢和品牌,實現線上線下的互聯互通。”倪敦介紹,中關村領創空間(矽谷)位於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市,主要功能包括跨境辦公、展覽展示、項目孵化、投融資對接等。

  目前,中發展正在通過“百城優選計劃”在全球佈局領創空間項目,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將城市核心區的幾千到幾萬平方米載體,通過專業團隊的運營,打造成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多地聯動的‘線上+線下’運營模式,使得全國、全球創業者和創新資源互通有無成為可能。”王明蘭指出,領創空間將政府服務融入空間的市場化服務,整合利用各方面資源,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服務,助力小微企業高效孵化、成長企業快速壯大、傳統企業轉型成功,使之成為當地新興産業跨越式發展的倍增器、創新創業服務新平臺。

  不僅是在京津冀,中關村在全球範圍內也開始小試牛刀,其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初具規模。據介紹,預計2016年初,領創空間國內簽約合作城市將達到20座。海外方面已和美國矽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他海外創新創業密集城市正處於密切接洽中。總部簽約入駐企業已有10家,入駐企業行業覆蓋3D列印技術、智慧財産權服務、數字行銷等多種領域。

  採訪手記

  為“雙創”搭臺鋪路

  中國從來就不缺創新能力,關鍵是如何激發創新動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大潮中,中關村站在風口浪尖,引領企業乘風破浪。無數懷揣著創業夢想的人們,選擇用“雙創”的方式,追尋人生的價值。

  激發“雙創”潛能,為“雙創”人群搭臺鋪路,這是眼前的首要任務。中關村根據創業企業的特點和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制服務,推出領創空間等系列産品,為創新創業掃清障礙、搭平臺、造氛圍。

  時間、空間,曾經是創業者們最無法跨越的鴻溝,如今,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利用“網際網路+”這一概念,將中關村的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創新要素聚集起來,結合區域優勢,服務創新創業。

  中關村領創空間圍繞眾創、眾包、眾籌、眾扶等模式,利用線上線下平臺,開啟創業者就地創新創業與人才回歸“雙創”的大浪潮,推動全國乃至世界實現創新資源要素無縫對接,更好地為全球創業者服務。

  打造中關村領創空間,是北京市和中關村進一步實施國家戰略,支援大眾創業,推動協同創新的重要舉措。該空間具備中關村強有力的品牌優勢、強大的線上線下互動功能與豐富的海內外資源,有著以市場為導向的混合所有制基因、標準的可複製運營模式,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創新平臺指日可待。同時,其將成為中關村推動區域合作的有力抓手。

  領創空間旨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明確發展戰略,整合各方資源,做強線上平臺、做精線下空間,堅持“支援創新”和“自身發展”雙維戰略目標,為創業者提供有力支撐。通過該空間,我們將看到全國乃至全球創新創業人才,實現無線、跨界輕鬆交流,實現共同創業、全球互聯的新景象。

  隨著“領創空間”強勢推出,中關村與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要素聚集地積極對接,實現了高起點、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中關村示範帶動全國創業創新的作用正加速凸顯。

  到2020年,中關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求我們必須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與世界一流創新中心實現全面對接,用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模式整合全球新資源,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和創新網路。(李茂黔)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