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吳淑寧: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醫生夢
中新社深圳4月11日電 題:臺灣青年吳淑寧: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醫生夢
中新社記者 朱族英
“有害試劑實驗儘量在通風櫃中進行,可以減少外溢,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在暨南大學的一間實驗室內,來自臺灣的在讀博士研究生吳淑寧正在試劑實驗臺進行細胞RNA提取實驗,她一邊按壓移液槍,一邊解釋道。
進行細胞RNA提取實驗,是吳淑寧“脫産”學習後的日常工作之一。中新社記者近日來到暨南大學採訪時,她正在實驗室內細心地向學妹解釋整個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我們需要先用裂解液裂解細胞,轉移至試管內,進行充分震蕩,離心……”
吳淑寧長期關注外科領域,特別是女性乳腺問題。2016年從暨南大學獲得醫學碩士學位後,她進入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成為一名甲狀腺、乳腺外科主治醫師。在該醫院執業5年,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她的臨床醫療經驗,而且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她專業的醫療水準和良好的服務態度,深受患者歡迎和肯定,不少患者病癒後紛紛點讚表示感謝。
“這段工作經歷讓我內心成就感滿滿,也堅定了我在醫生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心。”吳淑寧説。
從業以來,吳淑寧最難忘的一段經歷,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她選擇留在大陸,積極投身抗疫工作。
“2020年初,我正準備回臺灣過年,結果新冠疫情來襲,當時第一反應是覺得情況非常緊急,我擔心患者會增多,醫生人手會比較緊張。因此果斷回到工作崗位上,這是義不容辭的。”吳淑寧説。
當時,吳淑寧既在流調中發揮一名醫生的作用,又投身到疫情防控的醫學隔離酒店管理中,充分發揮並借鑒臨床管理經驗,運用現代資訊化技術,為深圳市南山區新冠疫情的精準防控、個體化管理的實現開闢了新思路。她與團隊還創造了隔離酒店防控管理的標準化模式。
“在隔離酒店的駐點醫護人員來自各個科室,對疫情防控情況不太熟悉。”吳淑寧解釋説,為此,她制定了崗前培訓方案,讓醫護人員快速了解疫情防控的工作;隨後,又與團隊協作,打造了健康檔案管理電子系統,實現病歷的可追溯。
吳淑寧提及,打造標準化模式,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並且方便管理,儘量讓每個到崗的醫護人員更加清楚職責所在及每日任務,讓更多隔離人員能夠獲得及時的關注和相應的醫療服務保障。
也正是在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的執業經歷,讓吳淑寧認識到自身專業知識的不足之處,並下定決心繼續深造。
“我們不單單要照顧好患者,深入了解每一種疾病,擁有公共衛生管理的思維也十分重要。比如患者前來就醫時,我們會更多地思考疾病的發展情況,以及如何改善,在治療上能不能進行優化等。”吳淑寧説。
2021年,吳淑寧回到母校暨南大學,攻讀外科學博士學位,從事“減重手術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以及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實驗室進行乳腺癌腫瘤學研究等課題。她表示,一方面除了可以彌補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加系統地了解和學習公共衛生管理方面知識。
完成相關課題研究後,吳淑寧還將回到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繼續當醫生。她期待能夠繼續為更多患者服務,繼續踐行“行善積德,救死扶傷”的醫生夢。
跟隨父母到大陸生活十餘年,在吳淑寧眼中,臺灣和大陸都是家。她回臺灣探親時,經常會與親戚朋友分享在大陸工作和生活的點滴。
在她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潛力大,就業崗位多種多樣,交通發達便利。“現在大陸的整體發展非常棒,尤其是我所在的大灣區,比如深圳,發達的地鐵線路讓我出門依賴公共交通工具就足夠;週末我搭高鐵,半小時就能到廣州和一眾好友相聚。”吳淑寧説。
吳淑寧對大陸特別是大灣區的發展充滿讚許,也信心滿滿,“希望兩岸的交流交往,能夠像我往返廣州、深圳一樣密切,也希望有更多臺灣青年到大陸看一看,選擇到大灣區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