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唐樂府在京上演經典劇目《艷歌行》(圖)
 
 
  來源:      日期:2006-09-18 14:10

 

“簪花記”描述春鎖深閨的落寞悽清

  台灣網9月18日北京消息 昨晚(17日),臺北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在北京海淀劇院為京城弦友獻演了再現漢唐遺韻的經典劇目《艷歌行》,整場演出以清麗柔曼的詞曲、幽怨深沉的旋律深深打動了觀眾。 
 
  這是“兩岸城市藝術節——城市文化互訪系列(臺北周)”活動的一場重要演出。舞臺上,臺灣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把沉穩內斂的南音古樂和細膩柔美的梨園歌舞科步結合得美輪美奐,令臺下數百觀眾耳目一新。

  許女士是福建人,今天特意帶著12歲的女兒來看演出。她激動地告訴記者:“原汁原味的南音啊!孩子雖然也算半個福建人,但長在北京,也不會講閩南話,帶她來就是讓她感受一下家鄉藝術氛圍。這麼古老的藝術,臺灣居然保存的如此完整,真是令人嘆服啊!”小女孩説:“雖然看不懂,但我知道了臺上的不是日本人,日本人是學我們的!”原來,漢唐的服飾和打扮讓孩子誤以為是日本的表演。

  另外,來自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學生們也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表演。(圖文 于曉亮)

  相關連結:

  臺灣漢唐樂府于1983年由南音名家陳美娥創辦。1996年,漢唐樂府創造性地將深邃悠揚的南音古樂與典雅脫俗的梨園科步相融合,創作出南音樂舞《艷歌行》。十年間,《艷歌行》美輪美奐的漢唐遺韻不僅傾倒了海內外南音迷,更驚艷歐美歌劇舞臺,為古老的南音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

  該劇以漢樂府名篇《艷歌行》命名,但卻剝離了“戲情”的陳述,全劇共分五幕:第一幕“艷歌行”以傳統梨園戲小旦婀娜嬌俏的科步身段,描述俏麗佳人踏青嬉春的萬種風情;第二幕“簪花記”則以梨園戲大旦文雅端正的科步身段描述春鎖深閨的落寞悽清;第三幕“相思吟”採自梨園戲《高文舉》的經典唱段“玉真行”,獨舞者一把紙傘舞出了深深的旅途滄桑、愁絲牽絆,陳美娥的一曲“相思吟”,悽惻絕美,扣人心弦,聽來令人愴然欲泣;第四幕《堂上歌》以傳統南音“上四管”奏出絲竹相和之音,唱員執節而歌,盡顯漢唐風韻;第五幕《滿堂春》則為觀眾再現了《周禮》“堂上琴瑟,管弦之歌,堂下四垂,鐘聲之調”的場景。

“艷歌行”

“相思吟”

“滿堂春”之“四塊舞”

“滿堂春”之“上下四管大合奏”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