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月中華情”大盤點 秋晚藝術造詣再創新高
 
 
  來源:      日期:2006-10-06 01:42

 

綵排現場

 從借景到移景,景觀舞美新突破

  央視秋晚是近年來 “中華情”在日常歌會之外承辦的重要主題晚會。從2004年在上海浦江畔舉辦的“浦江月中華情”到2005年在武漢黃鶴樓腳下舉辦的“江城月中華情”,一直在戶外舉辦的秋晚日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景觀舞美便是這眾多藝術風格中最閃亮、最奪目的一點,也是2005年“江城月中華情”獲得國際大獎的重要原因。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04年浦江畔那艘蓄勢待發的帆船,以及2005年黃鶴樓腳下再現的瓊樓玉宇,秋晚的舞臺成為中華民族地緣文化符號的藝術再現,給全球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的“海峽月中華情”將繼續秉持景觀舞美的藝術追求,在舞美設計上力求與廈門融為一體,與海峽遙相呼應,打造“連天跨海”的舞美景觀,為全球華人營造出“月光鋪滿海峽”的視覺效果。但是擺在總導演和舞美設計眼前的難題是,舞臺選用什麼意象符號。上海和武漢的秋晚,舞臺周圍都有建築或景觀可以借景,“浦江月”舞臺設在浦江畔,中間船的造型設計和浦江渾然一體,東方明珠塔成為連接組帆的數根桅桿中最高的桅桿。“江城月”舞臺主背景索性就是巍然遠眺的黃鶴樓本身。本次“海峽月”的舞臺設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的開闊地,周圍沒有任何建築可以借景,向東與海還隔有一條馬路,何處借景?與廈門素有淵源的總導演最後決定不能借景就移景,把廈門市最典型的視覺符號搬到舞臺上。如果你來過廈門,就會在廈門的路邊、音樂廣場隨處可見三角形白帆以及礁石,它們成為廈門的一個特徵,這些符號也蘊意著回歸、思念,相信從廈門走出去的華人華僑看到這個舞臺會感到家鄉的親切。

廈門街景典型的視覺形象


 從上海到廈門,華語經典踏浪行

  華語經典歌曲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記憶,愈久彌醇。從2004年起華語經典成為秋晚的一個常設版塊,本次秋晚在“海峽明月 逐波歡歌”、“一脈江山 八閩風情”、“溫馨鷺島 魅力廈門”、“舉杯邀月 共慶良宵”幾個版塊之外,也為此特別設置了重要版塊——“往昔記憶 踏浪而至”。“浦江月中華情”的華語經典再現了30年代老上海風情,並將當年老上海紅極一時的歌手請到晚會現場;“江城月中華情”更從臺灣請來了楊燕、謝雷、龍飄飄。如何在華語經典的第三個年頭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挖掘華人的共同記憶,是晚會導演組在包裝這個版塊時絞盡腦汁的一個問題。
“海峽月”再次精選出一批以老上海歌曲為代表華語經典,由費玉清的《不了情》、殷正洋的《新不了情》、張燕的《天涯歌女》、楊小萍(《美酒加咖啡》原唱)的《月光小夜曲》、葉啟田(《愛拼才會贏》原唱)的《浪子的心情》和趙雅芝的《萬水千山總是情》組成華語經典版塊。導演組嘗試對這些老歌進行情境化的伴舞包裝,除了記憶中熟悉的老歌,記憶中熟悉的老街景、老路燈都會呈現在舞臺上,為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華人搭建一個個記憶的支點,引領大家回到溫馨的往昔,讓 “全球共明月,華人同思念”氛圍在中秋夜瀰漫。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從浦江到海峽,臺灣會場終實現

  今年在與臺灣咫尺之隔的廈門舉辦中秋晚會意義獨特。自去年胡錦濤總書記發表對臺工作的四點重要講話,全國人大制定了反國家分裂法,連戰、宋楚瑜和郁慕明等臺灣黨派領導人相繼來訪大陸,兩岸關係掀開了新的一頁,臺海局勢也逐步發生重大變化,和平團圓的願景正在成為兩岸民眾越來越普遍的內心共識。在廈門舉行大型的中秋團圓晚會,正是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中秋佳節與臺灣同胞的團聚也是中秋晚會不變的重要主題之一,在臺灣開設中秋晚會分會場,一直是連續執導三屆秋晚的總導演郭霽紅的一個心願。 2005年在策劃“江城月中華情”時,總導演郭霽紅就想在“海峽歡歌”版塊設置“江海相連,名樓相望”的環節,促成武漢黃鶴樓和臺灣赤嵌樓的對話,因為客觀原因未能實現。今年中秋晚會來到福建廈門,與金門隔海相望,這個夢想經過多方努力也終於實現了。
“海峽月中華情”臺灣分會場的成功設置具有重大意義,這是央視中秋晚會首開臺灣室外分會場,與央視以往文藝節目在臺灣室內演播室錄製的形式截然不同,第一次實現了大陸大型文藝演出在臺灣戶外的成功舉行。屆時,全世界將觀看到,在臺灣著名建築101高樓下,“海峽月中華情”的臺灣分會場舞臺與廈門主會場的舞臺遙相呼應,臺灣分會場舞臺的設計在結構、層次與造型方面與主會場舞臺一脈相承,都由帆、礁石等元素組成,舞臺正中央就是顯著的“中華情”LOGO標識,臺灣著名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與秋晚部分藝人一道與廈門主會場共歡歌,實現“海上升明月,兩岸共潮聲”。

  國臺辦對今屆秋晚臺灣室外分會場的錄製給予了高度重視,美國《世界時報》也為此發表了重要報道。從上海“浦江月”、武漢“江城月”到廈門“海峽月”,可以説中秋之夜,兩岸親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此外,晚會主會場節目選擇上也將突出兩岸同胞跨越海峽、真情相擁的主題。金門立委將作為貴賓出席秋晚;因工作未能回島與親人團圓的臺商將在秋晚現場與臺灣島內的母親現場連線;大陸著名學者易中天也將大講中秋歷史……人文賢達歡聚廈門共賞一輪明月,共慶民族佳節,與主持人林棟甫一道暢談兩岸親人的常來常往。

 從廈門到金門,虛擬技術跨海峽

  秋晚因為選在戶外舉行,在錄製上較演播室錄製難度本身就有提高。再加上,為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秋晚經常在風景秀麗之處開設分會場,於是又為轉播提高了一層難度。但從“浦江月”到“海峽月”,“中華情”為體現戶外文藝晚會較室內演播室文藝晚會的靈活性以及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晚會氣質,一直堅持主會場、分會場的設置形式,業已形成秋晚的一個特點。為全方位、立體式、藝術化的全景展示現代廈門,本次秋晚在臺灣臺北市101大廈下、廈門和金門之間航行的輪船、鼓浪嶼菽莊花園下的海水中開設了三個分會場,再加上要充分表現主舞臺與金門遙遙相望、月光鋪滿海峽的意境,因此,本次秋晚動用的微波轉播設備之多,創文藝晚會之最。此外,還在空中調用央視直升機對美麗的廈門進行航拍。


  虛擬技術將是首次使用於秋晚,為充分發揮這門高新科技的長處,體現虛擬技術的優越性,變不可能為可能。“海峽月”秋晚將運用充分虛擬技術創造視覺景觀:首先要在廈門的海邊造一座燈塔,象徵等待遊子的歸航;然後要在臺灣金門上空燃放絢爛的禮花,讓兩岸遙相呼應的禮花點亮海峽上空,讓全世界看到廈門與金門、大陸與臺灣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距離。最有意義的是,虛擬技術還將在廈門和金門之間搭建一座“金廈大橋”,提前實現兩岸的“三通”。

 從天上到人間,登月夢想亮中秋

  從“嫦娥奔月”傳説到“嫦娥工程”登月計劃,與月宮的往來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一個浪漫夢想。“海峽月中華情”將把這個夢想和我們拉近,本屆秋晚將請來天上的“團圓兔”和人間的登月計劃總指揮。

  團圓兔是本次秋晚的吉祥物,也是秋晚的一次創新。玉兔從古至今都出現在與月亮有關的傳説中。秋晚活潑可愛的吉祥物——團圓兔的誕生,使得傳説中的玉兔不再是活在人們腦海中的一個幻影,也為中秋佳節送去幾分情趣與歡樂。

  登月計劃的總指揮也將是秋晚的重要貴賓。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飛速發展體現了中國科技進步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令全球華人歡心鼓舞。我國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將於2007年內首飛月球。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首飛傳回《東方紅》樂曲的啟發,“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上將搭載30首由全國人民參與評選的歌曲或樂曲。當衛星進入繞月軌道以後,于距地球38萬公里之外的遙遠太空,向地面傳回這組曲目。國防科工委聯合中央電視臺、中國音樂家協會,于2006年7月7日,啟動了嫦娥一號衛星播放曲目評選活動。本次秋晚也與國防科工委嫦娥工程聯合舉辦了《登月歌曲唱響中秋》活動,秋晚中,將以短信的方式公佈30首環月歌曲的最終名單,還將從中挑選出一首觀眾最希望在今年中秋晚會上聽到的歌曲作為晚會節目對月吟唱。讓全球華人共同關注中國航太科技的發展,關注中華民族的登月夢想,共同祝福祖國國力強盛繁榮富強。”

團圓兔

  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已經連續十年現場直播中秋晚會,訴求在傳統中秋佳節通過大型文藝晚會形式增加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同時充分展現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與全球華人一起共慶佳節、共用盛世。“海峽月中華情”的舉辦時逢秋晚第十屆,也時逢中宣部等五部委剛剛聯合發出的《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該意見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因此央視要利用中秋這個凝結著中華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節日,繼春晚之後打造的另一個中華民族的節日慶典品牌“秋晚”。

  本屆秋晚將首次進入中央電視臺一套直播,同時中央電視臺四套(中文國際頻道)、九套(英語國際頻道)、福建東南衛視、福建海峽衛視,廈門電視臺並機現場直播;香港無線電視臺、澳門電視臺、臺灣中天電視臺以及海外的多家華語強勢媒體傾力合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央視國際網路和新浪網等也將同步播出晚會盛況。晚會在全球華人中的合作媒體之多、播出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將是迄今為止規模和影響力都空前的中秋華人盛典,引起全社會和全球華人對傳統佳節以及“秋晚”的強烈關注。晚會將繼續堅持通過雙語的形式直接面向海外觀眾,在當今“洋節日”不斷涌入中國的潮流中,把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也送向全世界。(文/楊競博)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