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心語——“基地”辦公室“濤聲依舊”
 
 
  來源:      日期:2006-10-04 01:01

 

NO:1 基地辦公室

  一直在忙。所有人這幾天基本都在大辦公室裏忙乎著。剛來的一個人進來,見到辦公室就喊:哈,基地辦公室啊。--我們的辦公室很大,但幾乎是全封閉的,是頗有點隱秘和神秘的感覺。

  很大的辦公室。八張桌子拼起來的大辦公桌,上面擺滿電排。線路。如果到了淩晨三四點鐘左右,就能聽見電流的聲音。很微弱,但確實能聽見。

  一直很喜歡這種感覺:電流在空間裏悄悄流動,推動很多東西,讓終端的設備動起來,再動起來,然後一切都被推動著,傳送著和交流著。常常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著,呆著,甚至有時候都聽不到自己的心跳,而只是聽見電流聲音。

  昨晚上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工作到很晚,終於可以休息一下的時候,忽然聽到了海的聲音。也是和電流一樣,很輕微,很律動;波浪也推動著很多東西,從這邊到那邊,從遠處到近處,從黑暗中隱隱約約的推動又推動。

  它們推動的是時間。時間很快了,離《海峽月中華情》晚會還有幾天了。所以還得加緊。我們自己要給自己動力。

  忽然很喜歡基地辦公室這個稱呼。《中華情》從開辦至今,真的已經有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團隊和自己的風格了,她屬於一個凝聚華人感情的基地—更準確地説是一個基站。--我希望在廈門,這個基地基站能迸射更多的燦爛光芒。

  NO:2 濤聲依舊

  為晚會來了好多次了;從今年三月份在北京確定以後,就常常到廈門。這次過來,更是一住十來天了。

  一切好像都是第一次見,第一次來。其實,這次晚會過來,已經是第二次了,屬於故地重遊。很多往事。很多回憶。很多感慨。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往往會使用兩個詞描述。古代人大多會説是物是人非,主要在於説明滄桑之變,重在傷懷和傷情。現代人則大多會説是濤聲依舊,重在重新發見的欣喜。這兩個詞中的含義對於我來説都有,但又都不太適合我。

  對廈門很有感情,是因為這裡有很多個第一。我第一次來是在1993年,當時是要做《海峽之春》晚會。這是央視海外中心創建以來第一個晚會,也是我第一次作晚會的總導演—這之前一直是助理導演,是參與者,學習者和工作者。一直還記著那臺晚會,大陸八個演員,同時,最主要的是從臺灣邀請了八個—這在當時幾乎是一種震動,還沒有一次晚會能夠這樣開放和交流呢。現在我住的這個地方,廈門國際會展酒店這一帶,在當時還是寂寞的海灘,屬於前沿的敏感地帶呢。

  這次晚會的主場地就在這裡—變化很大,但讓人興奮和高興。

  當時還一塊做了幾個MTV,比如毛寧那盤流傳甚廣的的《濤聲依舊》。那是在鼓浪嶼,毛寧在一塊較低較的礁石上,旁邊是一條舊船。時間過去,潮水起來,那塊礁石被隔斷在海水裏,毛寧仿佛就在海上歌唱;這一場景在很多卡拉OK廳裏的碟片上依然存留著。這次來,那塊礁石真的被水和鼓浪嶼分開了,它還在水上,但現在幾乎不能讓人再站上去了。

  濤聲還是那樣響著。水還是那樣卷著和激揚著。

  這次晚會會在海中。會在海和無邊際的水裏完成情感的傾訴和融合。濤聲。帆影。水霧。明月。古人説到的水天一色真是個奇觀,也是我們很多人的追求。渾融一體,圓融無礙,和諧和平和美。一直計劃在晚會中製造出連天跨海的奇偉而壯闊震撼的景觀,一直想體現出中秋之夜所有人同享祥和和團圓的境界—我希望能達到。
濤聲依舊。

  追求和夢想依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