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經社部農村採訪室趙永平:讓報道散發更多泥土芳香

時間:2011-08-31 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於跑農業的記者而言,“農民朋友盼什麼”、“我們應該登什麼”、“我們要有什麼樣的新聞生産力”,這些問題常常在我們耳邊迴響。

  因為我們正處於“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你不説、晚説或説不到位,就可能被邊緣、被淘汰;因為我們正迎來矛盾交織的時代,許多熱點問題繞不開、躲不過,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會漸漸喪失權威、喪失影響力;因為我們從事的農村報道,天然來自田間地頭,你不去“接地氣”,兩眼一抹黑,報道哪來生命力?當前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使命,是增強新聞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報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深入基層,才能抓住“大魚”。經濟社會部這些年反覆強調“迎著問題上,朝著基層下,面對群眾走,向著深處挖”。農村報道更是根在基層,深入鄉鎮,長期研究,不斷積累,才能緊扣時代脈搏,把握好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去年,我們農村採訪室記者行程五省區,用時兩個月,完成了長篇調研述評《希望田野上的斑斕畫卷》,以嶄新的視角、鮮活的語言、生動的實例和深入的分析,回答了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怎麼走這一重大問題。中央領導同志高度肯定,指出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黨報在戰略性重大問題上的指導能力”。中央有關部門、農村問題專家和廣大讀者給予好評,認為對中國農業問題説得比較透。可見,這些從土裏刨出的新聞報道,一樣可以立意高遠,攸關大局。

  深入基層,才能抓住“活魚”。人民日報“新農村週刊”創刊以來,一直堅持“三貼近”,要求記者採訪到田間地頭,進村入戶,“用農民的話,説農村的事”。不久前,在週刊上刊登的山西省副省長的《住村筆記》,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就是因為文章以生動細節反映了當下農村的真實狀況,抓了“活魚”。

  新時期“三農”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對農村報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也應該審視自己:走基層,是蜻蜓點水,還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馬觀花,還是帶著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編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動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徹,深入才能使新聞生産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劉洋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