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新聞戰線的記者編輯深入各地基層,走進群眾生活,采寫了不少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好報道、好文章。
作為一名新華社地方分社記者,特別是作為分社區域採訪中心主任,我長期在廣西桂北地區和北部灣地區的縣鄉村基層採訪工作,可以説每週都在走基層,但並沒有自覺地將日常在基層採訪工作與改作風、轉文風結合起來。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後,我到桂林市永福縣永福鎮橫石屯採訪當地農民靠種植羅漢果致富的情況。在橫石屯,眼睛看到的碧水青山和萬畝羅漢果田,還有村民們漂亮的別墅小樓,口鼻裏呼吸著城市裏難得的清新空氣,耳朵裏聽到的是最質樸、最生動也是最實在的群眾語言。
"山上的綠樹,河裏的清水,田裏的羅漢果,這些都是我們農民的'綠色銀行'"、"種樹就等於把錢存進銀行"、"守住了綠水青山,就留住了金山銀山"……橫石屯的農民兄弟在田間地頭,用一句句充滿生活氣息,又飽含科學發展觀哲理的語言向記者"傳授"他們的致富經,講述他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和願望。根據這次採訪,我以《走基層 聽民聲:廣西桂林永福縣農民的"生態致富經"》進行了報道。
經過此次採訪,我深深感到中國最靈動的語言和最生動的哲理不在教科書裏和各種彙報材料裏,也不在領導的會議發言中,而是在人民群眾中。走基層,就是要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轉作風,就是要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意思牢牢地樹立在日常工作中;改文風,就是要群眾語言來寫群眾的心聲,用生活化的筆法來描繪最真實的生活。
多年來,新華社的報道因為缺乏生活化的語言而被圈內成為"新華體"。我想,通過開展"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我們要積極主動的深入到群眾中去,將"走轉改"刻印到職業意識中,向人民群眾學習他們最具有生活化的語言,了解他們最迫切的願望,用他們最樸實的語言來報道他們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