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新聞動態 兩岸同胞慶中秋 華人華僑中秋情 中秋資訊 視頻 賞詩會 中秋美食 健康提示 中秋謎語 中秋由來
字號:
中秋美食雜談

  時間: 2008-09-11 08:49     來源: 新華網     
 
 

      中秋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團圓節等,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故名。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在民間有供“兔爺”、吃月餅的風俗。

    中秋賞月吃月餅也是不可缺少,特別是吃月餅。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

    除食月餅以外,中秋宴俗也是一大特點。最早在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裏,以宮廷最為精雅。到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週綴滿糕點和瓜果。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因全國各地的飲食習俗不同,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其他美食,如江南一帶的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婦女手巧,把詩中的咏物,變為桌上佳肴。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臺灣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臺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近年來,臺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活動———烤肉。

    如今,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中秋宴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編輯: 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