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0月4日電(記者王炤坤)今年中秋夜的月亮是近年來最大最亮的,中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天氣晴好。趕上新中國60年國慶攜手傳統中秋佳節翩翩而至,不免讓新一代中國人詩興大發,借月抒情、咏懷、寄託理想,狂發短信或網上傳書,盡顯物質生活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精神多元的一面。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秋月亮被賦予花好月圓、情人相思、遊子思鄉、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天人合一等多重喻義。吟月詩可以説是一個時代民族心態和集體記憶的折射。和平繁榮年代盛産浪漫主義詩歌;戰亂頻仍年代,“月亮詩詞”則寄託了人們五味雜陳的情志,多少現實主義詩歌讀來讓人辛酸不已。
今天的中國人迎來了中華民族復興史上“大發展、大繁榮、大變革、大開放”的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國慶閱兵和全國群眾慶祝活動更將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國家凝聚力昇華到歷史高點。極具中國人情倫理意味的中秋佳節接踵而至,一下子將新一代中國人的詩意激情點燃。
“慶六十華誕,逢中秋月圓。仰母親偉岸,修百姓福緣。”是太原市迎澤區任女士的心聲;“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樂圓。”是北京機關幹部余先生眼裏的佳節;“塞北秋氣潔,雲中玉宇高。詩光憑月發,豪情待酒澆。”是內蒙古草原上80後張女士“豪放不讓鬚眉”的即興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清輝遍灑北四環。萬家燈火金鳳醉,花到好時月自圓。天若有情天亦老,鉛華洗盡月華顯。盈虧亙古平常事,照向人間有情天。”是家住北京北四環的文化傳媒界郝先生中秋夜子夜時分的咏懷之作。“賞風賞月賞中秋,品茶品夜品月餅。同聲同氣同相思,共情共用共嬋娟。”是中國煤海大同市王先生的手機小詩。“我望明月月望你,嫦娥舞袖護著你。吳剛月宮搖著樹,落下金葉全歸你!”是充滿詩意和幽默感的節日祝福短信。
中秋賞月是中國人千年以來的傳統,對月作詩寄託情懷更是文人墨客乃至平民萬姓的“保留節目”。唐詩、宋詞、元曲講究格律韻味,明清世情小説描寫更加逼真,尤其是代表中國古代文學最高成就的《紅樓夢》更將賞月作詩推上了綺麗夢幻般的精神境界。
“如今的作品,沒有了格律詞牌的框束,多了自由歌唱的表達。所謂盛世出佳節!新一代中國人賞月作詩的行為,正是這個時代比之於其他時期物質更加富裕、政治更加開明、文化更加多元、精神更加自由的寫照。”山西大學文學院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一位教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