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新聞動態 兩岸同胞慶中秋 華人華僑中秋情 中秋資訊 視頻 賞詩會 中秋美食 健康提示 中秋謎語 中秋由來
  首頁 - 要聞
字號:
小月餅大變化折射中國時代變遷

  時間: 2009-10-03 17:14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 3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寓意團圓的月餅從生産工藝、供應品種,到人們買和吃的方式,都已今非昔比。小月餅裏的大變化,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和延續,也折射了時代的變遷。

    “那時候月餅相當珍貴,多是油膩厚重的陳年味道,漏了一點酥皮在桌上都會舔著吃掉!”60多歲的南京市民陳必良説,上世紀50年代,月餅還是手工製作,屬於奢侈品,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人一般還是將月餅切開,每個人分一小塊。

    物資匱乏的年代,大街上到處是排著長隊買月餅的人,不僅要有錢,還得有食品票才行,從劃單到取貨,經常要排上兩三個小時。

    今年27歲的喬立華家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記得小時候,每年八月十五前,他家樓下的楊樹邊都會砌一個兩三米長的烤爐,旁邊挂著一個條幅“加工月餅”,人們從家裏準備好白麵、胡麻油、糖等材料,端著盆、排著隊去“打”月餅。

    “那時候,每年一看到樓下加工月餅的師傅來了,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催父母準備材料,然後興高采烈地出去排隊。”喬立華説。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的生活條件好起來,吃月餅不再是稀罕的事情。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豐富,現在人們都不怎麼自己加工月餅了,月餅也不是非得中秋節才能吃的到了,而是逐漸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節日點心,成了一個點綴,一個象徵了。”喬立華説。

 
編輯: 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