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女兒會”

時間:2012-08-29 01:01   來源:華夏經緯網
  “女兒會”被譽為“歷史悠久的東方情人節”。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談情説愛的日子,農曆五月初三在大山頂的響板溪,七月十二在石灰窯舉行。舊時,土家女兒平素不得出門,唯七月初九這天雲集于會,故稱“女兒會”。

  這一天,青年男女穿戴一新,前往趕會。凡欲擇婿的女孩兒上穿滾有多道花邊且衣袖又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著八幅長裙,衣分多層,內長外短。以便讓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趕會時,捎帶一些土産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假裝購物,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購物”。在“討價還價”中,各顯才智,增進了解。若講不下來價,表明姑娘不答應,小夥子應知趣地走開;反之,則表示姑娘有意相許,於是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身。

  2003、2004年,“女兒會”在梭布石林舉辦,吸引中外遊客數萬人次到來。2004年,首屆中國魔芋節暨土家女兒會的舉辦,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女兒會”作為傳統文化精品,成為恩施市民俗節慶中的盛會,被中外來賓譽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臺。

  “女兒會”傳説

  出恩施城,向東南行一百餘公里,有一座四面環抱、一條清亮亮的小河依山而流,古稱施鶴要,隨諧音今叫石灰窯。它與建始官店、鶴峰中營、恩施雙河、宣恩椿木營毗鄰,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二日,是這裡土家人的傳統節日“女兒會”。這天,許多的青年男女便走出幽徑小道前來赴會,尋找夢中的情人。

  石窯“女兒會”源遠流長,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兒地遠山深,男女之間是沒有拘束的,他們在勞動中唱歌跳舞,傾吐愛情、私訂終身,盡情地過著自由自在的田園牧歌生活。後來,有十姓人從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窯,這十姓人是張、薛、李、滕、楊、田、覃、曹、黃、王,他們分割居地,挽草為界,搭棚建屋,立戶創業,號稱“十個棚”,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為“鄉士”(有學問、能號令一鄉之眾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窯薛姓已絕),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嚴守閨門,平時不許外遊。兒女由父母包辦訂婚,無見面之機,只等適齡,拜堂後方能相見,此時,“十個棚”的兒女結姻,多由父母包辦,女發男納八字庚貼。

  有一年,薛鄉士到山外遠遊,于七月十一日回到家裏,全棚為鄉士大辦筵席,慶賀他雲遊歸來,薛鄉士很高興,一邊飲酒,一邊暢談沿途見聞,酒酣興盡之時,把他最鍾愛的幺女珍妹喚至身旁,吩咐道:“明天就是月半節了,一早,你和姐姐們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觀賞秋景,只等這一天,平時不得離棚”,九姐妹喜從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只見她們頭纏印花折疊帕,身著紅綠花邊衣,腰圍黑色金線繡花巾,腳穿鑲花小鞋,手戴亮閃閃的玉鐲,打扮得花兒一樣。出得門來,山寨的小夥子遠觀近望,不離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傳情,九姐妹均在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而歸。爾後,每到七月十二這天,她們就梳粧打扮,穿著一新,偷偷溜出家門,與鄰里姊妹相邀上街,連續數年如故,積之成習,人們便稱農曆七月十二日為“女兒會”。

  那時候,女孩兒的命太苦,一年四季苦守在家,除了幹活就是守在家門口,來客不能露面,吃飯不能上桌,沒有半點自由,姑娘們時時盼望著那一年一度的“女兒會”,七月十二這一天,勞累了一年的女兒們戴上最漂亮的首飾,穿上層層不同顏色的鑲邊衣裳,里長外短,層層翻新成筍殼狀,這叫“節節高”,表示富有和美觀,並用花背簍背點土特産上街趕集,女兒雲集,爭奇鬥妍,吸引著眾多的年輕後生,後生們在集市上裝作一副閒散悠然的模樣,一雙眼睛卻滴溜溜地轉,相中了一位妹子便連忙走攏去打招呼:“哎,妹子,這梨子好多錢一個?”妹子抿嘴一笑,於是便講起價錢來。聰明的小夥子就説:“哎呀,好妹子,這梨子是金砣砣還是銀蛋蛋?”妹子毫不馬虎:“我説這位大哥哎,要的是價,還的是錢,一年梨樹長多高?一雙梨子結多少?我費的功夫你知道?這價碼還嫌高?”就這樣講著價,鬥著智慧,探著深淺,要是價兒還不下來,説明妹子看你不上眼,小夥子趕快知趣走開,要是那價碼兒越來越低,小夥子的希望就越來越大,價兒降利一半時,小夥子得趕忙把梨全買下來,替妹子背上背簍,妹子自然會跟你走。

  土家妹子以歌見美,以歌為媒。“歌兒唱得好,涼水點燃燈”、“一不是愛你人才好,二不是愛你家富豪,愛你會唱歌打鑼鼓”。那時候,寨子周圍長著好多好多的樹,林子裏還有許多潔凈美麗的石頭,有情有意的青年男女便來到密林深處,選個石凳凳雙雙坐下。不久,林子裏便飄出一串串迷人的山歌……

  高山頂上呃一丘田

  郎半邊來姐半邊

  郎的半邊種甘草

  姐的半邊種黃瓜

  牽根絲絲兒纏倒他

  高山頂上呃一樹桑

  桑樹腳下開染缸

  你有青藍白布拿來染

  我新缸可染舊衣裳

  高山木葉細微微

  看你阿哥會不會吹

  若是吹得木葉叫

  只有木葉不用媒

  被山妹子甜潤的歌聲、纏綿的情思醉倒的小夥子,也情不自禁地亮開嗓門對唱起來:

  女:唱個喲三,隨解喲三

  什麼開花雙對雙?

  竹葉兒青、柳葉兒青

  竹青柳青

  十呀姊妹鬧花燈

  男:唱個喲三,倒解呀三

  豌豆開花雙對雙

  鴨子過河腿兒矮

  你再唱呃我來跟你解

  ……

  墜入愛河的青年男女總有對不完的歌,從《望郎歌》、《一根竹子巔搭巔》、《一對八哥朝南飛》到《十愛》、《十想》、《十二時》……以歌為媒,私定終身,並互送訂情物,男送女的有戒指、象牙梳、繡花針之類,女送男的或一雙青布鞋,或一雙繡花襪底,或一隻剌了繡的荷包。真是月上柳上頭,別時兩依依。

  女兒會以歌結緣的青年男女分手之後,很難有機會見面,林子裏的歌聲變成一種美好的回憶,變成吊腳樓邊一種永久的思念:

  辰時姐繡花

  想起奴冤家

  不知落誰家

  心中亂如麻

  大膽的癡男怨女有時也擺脫家人的跟蹤,偷偷地幽會,以消難抑的思念之苦:

  午時到姐家

  姐兒在繡花

  丟下花不繡

  起身去篩茶

  哥哥你來噠

  丑時郎要去

  扯著郎的衣

  不做山中的無情鳥

  不聽籠裏的黃昏雞

  天亮奴送你

  很多癡情的土家妹子由於封建家長包辦了她們的婚姻,使她們在女兒會上釀成的愛情美酒變成了流不完的淚水:

  六杯酒兒斟三雙

  上瞞爹來下瞞娘

  瞞住哥哥和嫂嫂

  免得奴家守空房

  三杯酒兒進花園

  手攀花樹淚漣漣

  花開花落年年有

  哪有人老轉少年

  十想我的命

  命運不如人

  堂前高挂一根繩

  早死早脫生……

  葉兒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又不知過了好多年,女兒會變了,變成了這裡土家人的文化盛會,嗩吶隊、花鑼鼓隊、擺手舞隊、板凳龍隊震得山響,還有老藝人演出的被窩戲、猴把戲,有幾十號人演出的儺戲,有扳手勁、抵下巴、舉重、踢毽球等傳統的體育比賽,女兒們再也不必擔心家人的跟蹤,踏歌而來,大大方方和小夥子們跳起了規模宏大的擺手舞,戲臺上,看誰的歌唱得最多,唱得最甜……女兒會這天,石窯街是一街的歌舞,一街的歡慶。

  今天,石窯的“女兒會”已經是文化與物質的交流會了、背花背簍的、牽著馬兒騾兒,馱著山貨特産,嘻嘻哈哈、叮叮噹當,源源不斷地涌上街來。豈止是本鄉本土的人,鶴峰的,宣恩的,建始的,乃至湖南的、江浙一帶的客商也都絡繹不絕地湧來,擺攤設點,就地張羅生意,街頭巷尾、街心路旁,貨挨貨,人擠人,熙熙攘攘、花花綠綠,一街的繁華與生機。戲臺上,竹蓮舞蒼健有力,擺手舞節奏明快,儺戲古色古香,採茶舞歌頌著時代的新風,山寨的變化,土家兒女的自由幸福和愛情,記者扛著錄相機,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捕捉著每一個精彩的瞬間,攝下這土家風情,攝下這古老山寨的現代文明和土家妹子的歡聲笑語。

  “女兒會”如一首壯麗的史詩,訴説著昔日土家兒女癡癡怨怨的情愫,沉澱著歷史的腐朽,抒寫著時代的變遷!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